阳高之地,历史悠久,其有史记载可追溯至战国。目前史学界认同的是在战国时期,阳高县为高柳县,属赵国代郡。《山海经.海内西经》载:“雁门山,雁出其间,在高柳北。高柳在代北。”又《水经·?水注》:"雁门山,雁出其门,在高柳北,高柳在代中,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东出辽塞。"雁门山即为阳高北部云门山,今雁门关之山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勾注山。“其山重峦叠,霞举云高,连山隐隐。”也符合云门山常年雾气笼罩,群山叠峦的特点,“东出辽塞”则应指云门山为燕山余脉,东与燕山相连,而燕山之东即为辽东。雁门水,即为今阳高县北黑水河,其由守口堡出,东南流经阳高县北。根据前些年在阳高县李官屯村发现的高柳县遗址,其位置也确实符合《山海经》,《水经注》记载。二者记载之不同在”代北“与”代中“。《山海经》认为高柳县在代北,《水经注》认为高柳县在代北,此实因两书年代不同,而代郡之范围不同。 春秋全图 《山海经》大体成书于战国中后期,此时大同阳高属于赵国统治,在赵之前,此地大部属于林胡,东胡游牧民族,“《战国策·释地》载:“今山西岢岚州以北,故楼烦胡地也;大同、朔州以北。故林胡地。”唯在蔚县一带据说有商汤分封的代国,“汤封同姓,代子立国””《两镇三关志》载:“代商汤所封。”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也认同了代国的存在,将其标在了蔚县附近。我个人认为,商朝是一种部落联盟的国家,其能实际控制范围不过河南大部,河北南部,山东西部,代国距离商中心甚远,商王朝很难在此建立有效统治,所谓汤封代国,极大可能是汤向当时盘踞在此的部落的一种和平示好。蔚县有代国,但不代表大同阳高一带就已经得到农耕文明的开发,彼时生产力落后,即便有成建置的统治区,其人民也主要集中在城市附近,代国人的活动范围也应该集中在蔚县附近,其活动范围之外应还属游牧民族。这片土地开始纳入农耕文化圈应在赵襄子时,据《吕氏春秋》记载,晋国大夫赵简子临死前嘱托儿子赵襄子到夏屋山眺望。赵襄子对父亲临死前的嘱托非常重视,专门选了良辰吉日站在夏屋山(恒山西侧山脉)上看远方的代国土地,瞬间便明白其父的用意:让其想办法夺取代国的土地。到了春秋时代末期,也即公元前年左右,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由此,在春秋末期,晋国卿大夫赵襄子消灭了代国,代国的疆域,自然被纳入到赵氏的领土范围内。《史记·赵世家》载,子晰告赵简子曰,主君之子将克二国于北皆子姓也。及简子卒,毋?立,是为襄子,北登夏屋,使宰人操铜枓击杀代王,遂兴兵平代地。然其所平者,只是代国一带,即使代国在几百年间领土有所扩大,也不会扩张到大同,阳高一带,否则也不会有后来的赵武灵王向北开疆拓土了。公元前年赵襄子联合韩氏﹑魏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实亡。公元前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年,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公室。在三家分晋之后,原先代国的疆域,成为赵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时期代国与晋国示意图 到了赵武灵王这位君主在位时,“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史记·匈奴传》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赵武灵王向北扩张,驱逐当地的游牧民族,为了巩固统治在当地建立了云中,雁门,代三郡。云中郡在今呼和浩特,包头一带,雁门郡大约相当于大同,朔州西部,其治所在善无县,也是今天的右玉县。代郡,郡治在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年,《资治通鉴》作公元前年),赵武灵王消灭中山国,将长子赵章封在代郡,号称安阳君。值得注意的是,赵武灵王的这一举动,最终导致了沙丘之乱。在沙丘之乱中,赵章逃亡到赵武灵王行宫中,赵武灵王接纳了他。后来公子成与将军李兑等从邯郸领兵前来增援,围困赵武灵王,将赵章诛杀,赵武灵王因无法突围,最终饿死于沙丘宫中。在三郡建立后,大同阳高一带正式得到农耕文明的开发,赵国在其地也建立了县级行政单位进行统治。《中国历史地图集》在此地标注了五个县,分别为高柳县(阳高),平阴县(阳高县东南,《史记·赵世家》:幽缪王迁五年(前年),“代地大动,自乐徐以西,北至平阴”。),平邑县(今云州区许堡乡),安阳县(阳原县东南),代县(蔚县附近)。高柳县具体建县年代不知,但一定是在赵国建立代郡时或其后,也就是在赵惠文王三年或之后(公元前年)。其大体范围不可考。 战国时期代郡 公元前年,秦攻赵,次年破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公元前年,秦派王贲攻代,虏代王嘉,赵亡。秦灭赵后,三郡之地归属秦国。《史记·赵世家》中记载:太史公曰:吾闻冯王孙曰:“赵王迁,其母倡也,嬖于悼襄王。悼襄王废适嘉而立迁。迁素无行,信谗,故诛其良将李牧,用郭开。”屈不缪哉!秦既虏迁,赵之亡大夫共立嘉为王,王代六岁,秦进兵破嘉,遂灭赵以为郡。” 秦代郡图 根据代郡建立时间和赵国灭亡时间来看,高柳县属赵大约有67年到74年左右。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即皇帝位,秦王朝正式建立。秦初全国封三十六郡(三十六郡是《史记》记载,实际上后期秦政府对政区进行过调整,加上秦军南征,后期可能有不下50个郡。)秦统一后,三郡范围基本不变,代郡内部对县进行调整,平阴县废(可能是并入了平邑县),新成立了班氏县(在大体同氏东南五十五里,据猜测可能在怀仁市古家坡村附近)。公元前年,秦灭,公元前年西汉建立,如此算来,高柳县被秦统治大约14年到22年左右,中间经历五年楚汉争霸,到公元前年纳入西汉王朝统治范围。 汉沿袭了秦的制度,并在秦制上做出改进。汉初的阳高县位于汉和匈奴交战的边界,故而战争频繁发生,汉高祖七年,刘邦北伐匈奴被困白登山。汉高祖十一年,叛逃匈奴的韩王信随匈奴入侵代郡,在参合县附近被汉军斩杀。”十一年春,信复与胡骑入居参合。汉使柴将军击之,遗信书曰:“陛下宽仁,诸侯虽有叛亡,而后归,辄复故位号,不诛也。大王所知。今王以败亡走胡,非有大罪,急自归。”信报曰:“陛下擢仆闾巷,南面称孤,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仆有三罪,而欲求活,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貣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势不可耳。”遂战。柴将军屠参合,斩信。“ “景帝中三年秋,蝗。先是,匈奴寇边,中尉不害将车骑材官士屯代高柳”, “武帝元光五年秋,螟;六年夏,蝗。先是,五将军众三十万伏马邑,欲袭单于也。是岁,四将军征匈奴。” 可见汉初大同,阳高一带的乱象。雁门,代郡的战乱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得到解决,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多次征讨让边郡得到了和平。 《汉书地理志》载“汉兴,因秦制度,崇恩德,行简易,以抚海内。至武帝攘却胡、越,开地斥境,南置交阯,北置朔方之州,兼徐、梁、幽、并夏、周之制,改雍曰凉,改梁曰益,凡十三部,置刺史。先王之迹既远,地名又数改易,是以采获旧闻,考迹《诗》、《书》,推表山川,以缀《禹贡》、《周官》、《春秋》,下及战国、秦、汉焉。”汉武帝时期,建立十三刺史部用以监察国内,而代郡便属于并州刺史部。在《尚书禹贡中》大同,阳高一带属于冀州。“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覃怀厎绩,至于衡漳。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恒、卫既従,大陆既作。鸟夷皮服,夹右碣石入于河。”在《汉书》中记载“代郡,秦置。莽曰厌狄。有五原关、常山关。属幽州。户五万六千七百七十一,口二十七万八千七百五十四。县十八:桑乾,莽曰安德。道人,莽曰道仁。当城,高柳,西部都尉治。马城,东部都尉治。班氏,秦地图书班氏。莽曰班副。延陵,狋氏,莽曰狋聚。且如,于延水出塞外,东至宁入沽。中部都尉治。平邑,莽曰平胡。阳原,东安阳,莽曰竟安。参合,平舒,祁夷水北至桑乾入沽。莽曰平葆。代,莽曰厌狄亭。灵丘。滱河东至文安入大河,过郡五,行九百四十里。并州川。广昌,涞水东南至容城入河,过郡三,行五百里,并州浸。莽曰广屏。卤城,虖池河东至参户入虖池别,过郡九,行千三百四十里,并州川。从河东至文安入海,过郡六,行千三百七十里。莽曰鲁盾。”代郡领十八县,治所设立在代(蔚县),有三县驻扎有统兵的都尉,分别为高柳县(阳高)驻西部都尉,延陵县(今天镇新平堡一带)驻中部都尉,且如县(今内蒙古兴和县土城子一带)驻东部都尉。《汉书》所记载的是西汉中期以后的汉朝领土,此时代郡规模较大,大致相当于张家口东部,大同朔州西部,加兴和,尚义两县。此时的高柳县位于代郡中部,故曰“代中”。《水经注》记载的高柳也是此时的高柳,而《山海经》中的高柳应是赵国时期的高柳,彼时代郡范围远没有汉代郡大,高柳几乎就是代郡之北,故曰“代北”。 西汉代郡图 根据《汉书》记载,在今阳高县县境内有三县,分别为高柳(阳高县李官屯村西)。 道人县,在阳高县东南,汉置县,属代郡,后汉末省。《水经注》,漯水(桑干河)东经道人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初筑此城有仙人游其地,故名。今域北有渊,潭而不注,俗谓之平湖。(按照这样的描述,道人故城的位置应该在今阳高古城村,神泉堡一带) 参合县,在阳高县东北,汉置县,属代郡。《汉书高祖记》,十一年,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可见汉高祖时期已经有参合县,参合县建立年代不晚于汉高祖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年。颜师古曰:参合,代之县也,后汉省。《水经注》:敦水(今白登河)东经参合县故城南。《地理风俗记》曰:道人城北五十里,有参合乡,即故县。《括地志》:参合城在定襄县(非今定襄,是唐定襄县,在今大同县西北二十八里处)北。按后魏天平二年,改置参合县,属梁城郡。非故县,应为朔平府边墙外。(此时的参合县已经不在阳高了,应该在内蒙古凉城县双古乡东北,年《阳高县志》认为汉参合县在今阳高莫家堡村附近)。 公元前8年,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从公元前年到公元前8年,阳高一带归属西汉共年。新朝建立15年后,更始元年九月,绿林军攻入长安,新朝灭亡。而此时汉北边被当地军阀和匈奴控制。 《后汉书卢芳传》“初,五原人李兴、随昱,朔方人田飒,代郡人石鲔、闵堪,各起兵自称将军。建武四年,单于遣无楼且渠王入五原塞,与李兴等和亲,告兴欲令芳还汉地为帝。五年,李兴、闵堪引兵至单于庭迎芳,与俱入塞,都九原县。掠有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置守令,与胡通兵,侵苦北边。”建武五年(公元29年),卢芳被迎入内地,占领了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 “建武六年(公元30年),芳将军贾览将胡骑击杀代郡太守刘兴。芳后以事诛其五原太守李兴兄弟,而其朔方太守田飒、云中太守桥扈恐惧,叛芳,举郡降,光武令领职如故。”卢芳进入高柳县,将其作为大本营。时间不长,因内部叛乱而失败,卢芳败逃至匈奴。 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卢芳再次进入高柳居住,并遣使投降东汉,光武帝立卢芳为代王。不久,卢芳背叛东汉,与闵堪、闵林互攻数月,匈奴派数百骑兵迎接卢芳及其妻儿入匈奴。卢芳在匈奴居住十余年后病死。“建武中,卢芳之乱,沿边八部并废,徙雁门、代郡之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东。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复置郡,自善无移雁门郡治阴馆,县仍属。其代郡治高柳。”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0年再到公元51年,历经59年,北方边郡终于再次迎来和平,回归中央政府统治。 在东汉时期,阳高一带的行政区设置又发生了变化。首先,在西汉时代郡归属于并州管辖,而在东汉时期,代郡被划入幽州。其次,代郡内部对县也进行了重划。《后汉书郡国五》中记载“代郡(秦置。雒阳东北二千五百里。)十一城,户二万一百二十三,口十二万六千一百八十八。领县十一。分别为〖高柳〗,〖桑乾〗,〖道人〗,〖当城〗,〖马城〗,〖班氏〗,〖狋氏〗,〖北平邑〗永元八年复,〖东安阳〗,〖平舒〗,〖代〗。”代郡郡治也从代县转移到了高柳县,高柳县在历史上首次成为二级行政区。此时在今阳高县境内有三汉县,分别为高柳县,道人县,北平邑县。 北平邑县,在阳高县西南,本赵邑。《史记赵世家》,赵献侯十三年,城平邑。汉置平邑县,属代郡,后汉初废,永平八年复置,曰北平邑。晋省。《十三州志》,平邑城,在高柳南十里,北俗谓之醜寅城。(位于今大同县许堡乡东水地村) 东汉代郡图 汉献帝建安二十年,“省云中、定襄五郡,立新兴郡于太原界,郡为一县隶之,而别置平城县于勾注陉南,往属焉。” “二十年春正月,天子立公中女为皇后。省云中、定襄、五原、朔方郡,郡置一县领其民,合以为新兴郡。” 边郡被废除,这是无奈之举,自西汉武帝后,边外游牧民族就开始进入汉朝定居,而各边郡则成为定居的首选。今大同一带多有匈奴,鲜卑人居住。而多年战乱,本地汉人数量也在减少,外族越来越多,汉人越来越少,中央王朝在当地的统治愈发艰难。 建安二十年(公元年)曹操讨伐乌桓,平定代地。安集北边郡县之民,在今代县东五里置平城县,属冀州新兴郡。黄初元年()复置并州,平城属并州雁门郡。无论属冀州新兴郡的平城,还是并州雁门郡的平城,均为同名异地,非今大同。边地在东汉末年常有叛乱,在今阳高一带,也就是当年的代郡,是乌桓人居住,建安二十年虽废无郡,但与其相邻的代郡仍然保留。在《三国志》中有多条代郡乌桓人造反的记录。代郡虽留,其管辖区域却发生变化。建安二十年废五郡,今山西雁门关以北地区全部落入乌桓,鲜卑人手中,而今阳高县一带虽不在五郡之内,但其相邻雁门郡,其间几乎没有屏障,雁门郡废,阳高又怎么可能独留。所以,五郡废除同时,高柳县,道人县,平邑县等皆被废除,代郡郡治在此迁移到代县(今蔚县)。此次大同,阳高一带的丢失将持续数百年之久。 三国魏代郡 晋惠帝元康五年(公元年),授拓跋猗卢西部大人,居于盛乐城。出兵攻打并州,击败匈奴和乌桓。引入卫操、卫雄、箕澹管理国事,积极招纳汉人,与晋朝分界而治。永嘉四年(公元年)晋并州牧刘琨,以拓跋猗卢有救援之功,上书晋怀帝,请封鲜卑拓跋猗卢为代公。建兴元年(年)冬,拓跋猗卢修建盛乐城作为北都,修整平城(今山西大同)旧城作为南都。拓跋猗卢登上平城西面的山岭,观望地势,于是又在平城以南一百里、灅水北岸的黄瓜堆修筑新平城(位于今山西山阴南,晋朝人称为小平城),命拓跋六修镇守,统领南部。建兴三年(年),晋朝诏令进封拓跋猗卢为代王,允许他设置属下各级官僚机构,以代郡、常山郡作为食邑。拓跋猗卢接受西晋封赏不过为了名正言顺的吞并周边势力,以求鲜卑的扩大。大同一带在此时实际掌控权在鲜卑人手中,仅仅是西晋的挂名领土而已。永嘉之乱,五胡乱华,中原进入乱战时期,各国乱战时期,大同,阳高一带大部分时间属于鲜卑管辖,直到前秦崛起,鲜卑臣服,大同,阳高一带又归入前秦。 西晋幽州(部分)图 公元年,前秦皇帝苻坚在淝水之战中败北。曾经强盛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的前秦帝国轰然倒塌,构成前秦民族的各个族群纷纷自立,互相攻伐,中国北方再次陷入混战。年春,鲜卑拓跋部领袖拓跋珪恢复代国,同年改国号为魏,开始征伐周边各族群政权,到年正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占据了华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在这一年七月,拓跋珪将都城自盛乐迁都平城,改号皇帝,改元天兴,并置司州、代尹,治代都平城。徙六州二十二郡守宰、豪杰、吏民三千家于代郡。“营宫室,建宗庙,立社稷”,进行一系列大规模的首都建设。次月“诏有司正封畿,制郊甸”,划定京畿范围:“东至代郡,西至善无,南及阴馆,北尽参合。郊甸范围:东至上谷军都关,西至河(黄河),南至中山隘门塞,北至五原,地方千里。”又设四方四维,置八部帅统兵镇守。在年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平城一直作为北魏的首都,并随着北魏疆域的扩张,成为统治北跨大漠,南界淮汉,东达辽水,西抵焉耆这一广大帝国的中心。而这,从历史的长河来看,正是改变这座城市命运,最终使其成为辽金二代的西京、明清两朝的边防重镇的关键性事件。 前秦时期大同地区图 北魏的崛起让中国北方进入百年和平时期。公元年到公元年之间,北魏围绕着首都平城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首都圈,称之为司州,司州北达集宁,东到怀安,蔚县,西至和林格尔,清水河,南以山西内长城与肆州为邻。而阳高县在此时便是属于司州的。延和元年()改司州为万年尹。皇兴三年()在城西立平齐郡,旋废。北魏曾在平城南郊置鼓城县,属代郡,不久废。神?二年()太武帝时,于平城以北,阴山以南,自西而东设置沃野(内蒙古五原县北)、怀朔(内蒙古固阳县西南)、抚冥(内蒙古四子王旗东南土城子)、武川、柔玄(内蒙古兴和县台基庙东北)、怀荒(河北张北县)六个军事重镇,用以拱卫京都,组成北部又一道军事防线。太平真君七年()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北魏长城),东起上谷,西至河,广袤皆千里。北魏在平城建都长达97年,历经六帝七世,平城一直是我国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以桑干为池,以长城为墙,交通四达,确是“四裔往还极盛”时代,北魏平城时代又是“丝绸之路”东方的起点。孝文帝实行班俸禄、行均田、立三长三大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公元年,孝文帝迁都洛阳,司州废,改为恒州。 《魏书地形志》载:“恒州(天兴中置司州,治代都平城,太和中改。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寄治肆州秀容郡城。)领郡八县十四 代郡(秦置,孝昌中陷,天平二年置。)领县四平城(二汉、晋属雁门,后属。)太平,武周(二汉属雁门,晋罢,后复属。)永固。 善无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善无(前汉属雁门,后汉属定襄,后属。),沃阳梁城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参合(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裋鸿(一本作祗鸿) 繁畤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崞山(二汉、晋曰崞,属雁门,后改属。)繁畤,(二汉、晋属雁门,后改属。) 高柳郡(永熙中置。)领县二,安阳(二汉曰东安阳,属代郡,晋属,后改属。),高柳(二汉属代郡,晋罢,后复属。)北灵丘郡(天平二年置。)领县二,灵丘(前汉属代,后汉、晋罢,后复属。),莎泉内附郡(天平二年置。)灵丘郡(天平二年置。) 永熙中,北魏孝武帝设立高柳郡,高柳郡治高柳县,也就是今天的阳高县,自东汉建安二十年(年)高柳县被废到永熙中(公元年到公元年)高柳郡再次建立,阳高县一带在经历了近年的无建置时期后,终于再次拥有了行政区,这也是阳高第二次成为郡一级别的二级行政区。安阳县是汉代故县,在阳原县东南,北魏时期附属于高柳郡。 北魏恒州图 孝昌二年()六镇之变,平城陷废。北魏末分为东魏、西魏。北齐天保元年()东魏被北齐所代,大同为北恒州、北朔州地,平城属县未有大的变化,但高柳郡此时已因战乱被废除。 天保七年()改北恒州为恒安镇(今大同),又名东州城,隶属恒州太平县,徙豪杰三千家以实之。翌年废镇,仍为北恒州。周齐之间,突厥渐强,为防御突厥、柔然、契丹,于天保三年()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渤海余公里。 天保六年()发夫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夏口,西至恒州余公里。 天保七年()先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余公里。北周公元年西魏为北周所代替。 建德六年()灭齐后,州县并废,复置恒安镇,改朔州置北朔州总管府。改太平县为云中县(此大同称云中之始)。灵丘属蔚州,为灵丘郡治。 北魏分裂后的战乱让阳高县再次进入了无政区时代。 隋开皇九年()重新统一中国后,改诸州为郡,今大同,朔州被分为马邑郡、雁门郡。马邑郡治善阳,辖善阳、神武、云内、开阳。雁门郡治雁门,辖雁门、繁峙、崞县、五台、灵丘。恒安镇隶属马邑郡云内县。阳高县地无行政区,属雁门郡管辖。 开皇五年()置代州总管府。隋为了防御突厥侵扰,大业三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公元年八月,杨广巡游塞北,突厥得悉,率领10万兵攻入塞内,杨广被迫退到雁门,在各地军民增援下,杨广才解围而去。第二年突厥又犯,被李渊带兵击退。隋代,阳高县依旧无行政区。 隋马邑郡图 公元年,李渊建立唐朝。在进入唐朝很长一段时间,阳高县地一直没有行政区。《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蔚州兴唐郡,下。本安边郡。隋雁门郡之灵丘、上谷郡之飞狐县地。唐初没突厥。武德六年置州,并置灵丘、飞狐二县,侨治阳曲。七年侨治繁畤。八年侨治秀容故北恒州城。贞观五年破突厥,复故地,还治灵丘。开元初徙治安边。至德二载更郡名,复故治。土贡:熊郭、豹尾、松实。户五千五十二,口二万九百五十八。县三:东北有横野军。乾元元年徙天成军合之,而废横野军,西有清塞军,本清塞守捉城,贞元十五年置。灵丘,中。有直谷关;其北有孔岭关,有太安镇。飞狐,中。初侨治易州之遂城,遥隶蔚州,贞观五年复故地。有三河铜冶,有钱官。兴唐。中。本安边,开元十二年置,治横野军,至德二载更名。”由这段话记录了唐蔚州的历史沿革,蔚州领三县,分别为蔚县(在今灵丘),飞狐县(在今涞源),安边县(在今蔚县),同时在蔚州设立了三军。分别为清塞军(在今阳高县),天成军(在今天镇县),横野军(在今以蔚县,与安边县同治。)贞元十五年(年),唐政府在今阳高县设置清塞军,然这并不算是行政区,而应该是类似与现在的军管区。唐代的军是设置在戍边地方的,《新唐书兵志》记载“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而总之者曰道。”可见唐政府会在较重要地方驻扎大规模军队,其驻地可称之为“军”,阳高,天镇设军可见其位置重要。在大同此时设置了云州,同时也驻有云中守捉。今左云在唐代建有武周城,右玉有静边军,今朔州马邑村驻有大同军。实际上可以说在唐代整个历史中,今阳高地区没有行政区。只能说这块地方属于唐河东道蔚州安边县。 唐蔚州图 唐末云州地区成为沙陀部和吐谷浑赫连铎部争夺的主要地带。也是李克用父子发迹之地。乾符三年()大同军节度使李国昌子克用为云中守捉使,杀防御使,据州以闻。僖宗赦克用,以国昌为大同军防御使,不受命。广明元年()李琢攻国昌,国昌兵败,与克用奔北地。黄巢入京师,诏发代北军,寻赦国昌,使讨贼,克用率三万五千骑而南,收京师功第一,国昌封陇西郡王。国昌卒,克用取云州。唐末封建割据,云州陷入长期战争中,后李克用子李存勖灭梁,是为唐庄宗。 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拜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国号晋。以契丹有助援之功,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云中判官吴峦“闭门不受契丹命”,修整器械,昼夜守城,坚持了半年之久,“峦求援晋,晋主召峦南归”,云州陷落。《新五代史晋本纪》;“十一月丁酉,皇帝即位,国号晋。以幽、涿、蓟、檀、顺、瀛、莫、蔚、朔、云、应、新、妫、儒、武、寰州入于契丹。”《辽史地理志》:“晋高祖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为赂,大同来属,因建西京。” 幽云十六州 幽州:今北京顺州:今北京顺义 儒州:今北京延庆檀州:今北京密云 蓟州:今天津蓟州区涿州:今河北涿州 瀛州:今河北河间莫州:今河北任丘北 新州:今河北涿鹿妫州:今河北怀来 武州:今河北宣化蔚州:今河北蔚县 应州:今山西应县寰州:今山西朔州东 朔州:今山西朔州云州:今山西大同 也就是山西北部(雁北地区,大同及朔州)、河北北部(张家口、承德、唐山、秦皇岛)、北京及天津的部分地区。 幽云十六州示意图 至此大同地区先后被契丹、女真、蒙古统治者统治长达年,使中原汉族统治从此失去北方屏藩。 辽后晋天福二年()辽进占云州。初为大同军节度,重熙十三年()改云州为西京,设西京道大同府,重熙十七年()析云中,置大同县,为辽之陪都。辽西京道所辖:大同府,治所大同。统2州7县:弘州、德州、大同县、云中、天成、长青、奉义、怀仁、怀安县。蔚州,治蔚州,统灵仙、定安、飞狐、灵丘、广陵。应州,治金城,统金城,浑源、河阳。朔州,治善阳,统善阳、武州、宁远、马邑、神武。辽对大同非常重视,派重兵把守,“非亲王不得主之”,“大抵西京,多边防官”,大同为辽之边防要塞。 阳高县在孝昌之乱后,终于又一次迎来了行政区的设置。《辽史地理志》载:“长青县。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有青陂。梁元帝《横吹曲》云:“朝跋青陂,暮上白登。”在京东北一百一十里。户四千。”长青县具体何时建立不知,我猜测应是与西京道同时建立,也就是后晋天福元年,公元年。白登台,应该在大同城东马铺山。《水经注漯水注》载:“一水南径白登山西,服虔曰:白登,台名也,去平城七里。如淳曰:平城旁之高城若丘陵矣。今平城东十七里有台,即白登台也,台南对冈阜,即白登山也。故《汉书》称上遂至平城,上白登者也。为匈奴所围处,”唐《通典》记载:“白登山,白登台,汉高帝初,被匈奴围於此。有故高柳城、参合陂。”《太平御览》:“诗曰:朝登青陂道,暮宿白登台。即天女神生后魏始祖神元地也。”《宋会要》:“师古曰:白登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括地志》:朔州定襄县,本汉平城县,东北三十里有白登山,山上有台,名曰白登台。”根据历代典籍都认为白登台在平城东南十几里,是当年汉高祖白登之围的发生地。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的标注,长青县在桑干河东南沿河处,距离马铺山有一定距离,貌似与前面古籍记载位置不合。又中国科学院社会研究院孙靖国在《唐至辽代桑干河流域城市的发展与分布》一文中提到“《辽史·地理志》载:“本白登台地。冒顿单于纵精骑三十余万围汉高帝于白登七日,即此。辽始置县。……在(西)京东北一百一十里”。《金史·地理志》载:“白登,本名长清,大定七年更”。此县废于明初,《云中郡志》载:“白登村在城南二十五里,乃白登县之遗”。《大清一统志·大同府·古迹》云:“白登故城在阳高县南……明洪武二年,李文忠出朔州,败敌于白登,县寻废,《旧志》:今为白登村,在卫南二十五里”。按今阳高县大白登镇所在地大白登村在县城东南9,米左右,西侧有小白登村,二者应有其一为《大清一统志》所载白登村。《中国历史地图集》将长青县城定在阳高县城东南,白登河南岸,当据此。若《一统志》所言确实,则辽长青县城即在此,位于白登河南岸,吾其河冲积扇前缘的河川地带,周围地势相对狭窄。”然长青县如按《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位置,则距离白登台过远,如此便于《辽史地理志》不符。而今官方确认的白登之战遗址在西汉战场遗址。在云州区境内周士庄镇三府坟、三条涧村西北的马铺山上。此与《中国历史地图集》中长青县位置大相径庭,而长青县之沿革在金元明清历代史料中记载明确,应是《辽史地理志》记载错误,连着后代史书同错。长青县应在今阳高县大白登村南。辽西京道大同府图 宣和五年()北宋政府和金国达成海上之盟,宋朝预置云中府路,治云中府,统云中及武、应、朔、蔚、奉圣、归化、儒,妫等8州与云州合称“山后九州”。为宋金联盟攻辽的预置版图。后金失约,除武、应、朔、蔚诸州于宣和五年()一度归宋,旋为金人所取外,西京仅在雍熙三年()云州观察使杨业攻占云州3个月外,再未进入宋之版图。《读史方舆纪要》指出,“石晋归其地于契丹,宋不能复有,遂基靖康之衅。女真之亡辽,蒙古之亡金,皆先下大同,燕京不能复固矣。” 金辽保大二年()金宗翰攻占大同府,仍以大同为西京,改西京道为西京路,府治、县治未变。西京路辖2府、7节镇、8刺郡、39县,9镇。皇统元年()以西京路隶属元帅府,旧置兵马都部署司。天德二年()改置西京路总管府,后更置留守司。置转运使及中都西京路提刑司。大同府辖大同、云中、宣宁、怀安、天成、白登、怀仁7县。省奉义县为镇,入大同。 金西京道大同府图 阳高县地在此时建有白登县,属西京道大同府管。《金史地理志》:“白登,本名长清,大定七年更。有白登台、采掠山。”在蒙古至元二年(年),白登县降为镇。旋复置县。属大同路(《元史地理志》)。值得一提的是白登在元代是著名的驿站。元人熊梦祥在《析津志辑佚》中写道:“国初,驿站有诸都统领使司。寻改升通政院.............夏永固刱设车牛站一所,合用站户,除军站外,委兵部官于附近州县相应人户内佥,权且应当,事宁之后,各归元役。每站设驿令一员,专一提调一应事务。仍将各站人户,除免杂泛差役,和雇和买,怎生么道太子根前,启呵圣旨识也者...................牛站所东胜、段家村、下水木大祖、丰州、三庄、八撒、徒道子、上泉、白登县、台头、夏永固、两家店,通一十四处。” 元行中书省大同路图 洪武二年正月,徐达,常遇春击败王保保,收复大同,改大同路为大同府,又于府置分巡按察司,岁差按察司官一员分巡,号冀北道。明人严从简在《殊异周咨录》中感慨道“按大同自石晋割弃之后,至是四百余年,始复归于中国。其沦没之久亦可悲哉!”被少数民族统治了年的大同地区终于再次回到中原王朝的统治之下。阳高地区在明初又有了新的行政区。 《钦定续通志》记载:“阳和卫,元白登县,属大同路。明洪武初,县废。二十六年二月,置卫。宣徳元年,徙高山卫来同治。”《正德大同府志》载:“阳和卫城,高山卫附,洪武三十一年筑。”《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载:“明洪武二年,李文忠出朔州,灭敌于白登,县寻废。《旧志》,今为白登村,在卫南二十五里。(其位置应该在今阳高县大白登镇附近)”洪武二年,白登县废,阳高地区进入短暂的无行政区时期。乾隆《山西通志》记载:“白登山,东南二十里,白登村,南二十里乃白登县遗址,有大白登,小白登。白登堡,明永乐九年筑,周二里一百八十歩,高三丈,壕深一丈五尺,门二。 堡南有白登河,前后堡多茂林。”此白登堡即为今大白登镇。 雍正《阳高县志》载:“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年)废白登,命中山王徐达筑阳和城,周九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壕深三丈,门三,东曰“成安”,西曰“成武”,南曰“迎暄”,上各建敌楼窝铺十四,外各建月城,此阳和城所由始也。”天顺二年(明英宗天顺二年,公元年)始城高山与阳和为二卫,以指挥千户领之。万历壬辰(万历二十年,公元年),东路范锡(明保定府定兴人,字子纯。万历中由举人官许州知州。开荒地,兴水利,得良田二万余顷。升大同府同知。建阳和、天城两仓,拒税监横索,抚恤流民,多善政。)砖包东关,坚且严整。崇祯四年(公元年),总督魏云中于敌台上每而修敌楼六座,砖包壁立屹然。景泰元年(公元1年,土木堡之变第二年景泰帝登基),设立督府,驻以大兵,于是阳和称雄镇。成化十八年(明宪宗十八年,公元年),置儒学文经武统,规模大备! 嘉靖二十四年,时任宣大总督翁万达向嘉靖皇帝上奏说阳和一带,铁裹门,水峪口位置重要,需要重兵防守,也是翁万达将总督府从朔州移至阳和。《明世宗实录》“明嘉靖二十四年总督翁万达自朔州移府阳和。” 嘉靖二十六年,设立阳和兵备道,管辖大同东路与新平路。 明山西行都司图 崇祯十七年(年)二月十九日,李自成起义军进军到大同城周围,大同总兵姜瓖归顺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年)四月清将恭顺侯吴惟华率兵进攻大同,六月初六日,他率亲信扑向帅府将起义军将大顺军守将柯天相和张天琳杀死。就在姜瓖扑杀起义军首领的时候,清军派出恭顺侯吴惟华进攻山西,于五月十日兵临大同,姜瓖投降清英亲王阿济格,仍旧委以总兵职务。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阳和卫城图 清朝顺治三年(公元年),革去卫指挥千户,世塑之官废,高山城供两卫为一,曰:“阳高卫”,掌印一员,领之。 顺治五年(公元年),姜镶叛(明末大同总兵,先投降于李自成,后投降于满清,又举兵反清,后被满清平定),移府治于阳高,城卫为府。今云中坊(阳高城内云中牌坊,现已无),其遗迹也。 顺治八年(公元年),总督修养量绣衣,陈伟合疏请复大同府治,阳高依旧为卫。 顺治五年到顺治八年,阳高县为阳和府,阳高卫驻阳和府城中。周邦彦在《红楼梦新证》中专门考证了阳和府的来历。 “据《吉州全志》卷三叶四云:“曹振彦,……七年任,升阳和知府。”检《大同府志》,卷之二十一《职官》,大同府知府下云:“曹振彦,辽东人,贡士,顺治九年任。”按雍正七年《大同县志·沿革》略云:“洪武三十一年筑阳和城;天顺二年设阳和、高山二卫;顺治三年,废高山卫,并二为一,曰阳高卫;五年姜瓖叛,移府治于阳高城,陟卫为府。八年总督佟养量,绣衣陈伟,合疏请复大同府治,阳高依旧为卫。”《大同府志·沿革》亦云:“顺治五年姜瓖变,移府治阳高卫,曰阳和府。”据此知阳和一府,实仅仅存在于顺治五年至八年之间,曹振彦九年始来任大同府知府,自不得谓“升阳和知府”。”《清实录顺治朝实录》“山西阳和府知府胡文叶为本省按察使司副使”“山西阳和府知府曹振彦、为两浙都转运盐使司运使”可见阳和府确实存在过。 《钦定八旗通志》“顺治八年十月,迁宣大总督题改阳和府仍为阳和卫,修大同府城如制。” 顺治十三年(公元年),裁去督府兵道等官所,存者通判,城守,儒学,卫弁四员而已。至今上。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间谍卫星拍摄阳高县城图 《清雍正实录》记载“雍正三年,设山西朔平、宁武二府。改右玉卫为右玉县。左云卫为左云县。平鲁卫为平鲁县。并割大同府属之朔州、马邑县。俱隶朔平府管辖。改宁武所为宁武县。神池堡为神池县。偏关所为偏关县。五寨堡为五寨县。俱隶宁武府管辖。改天镇卫为天镇县。阳高卫为阳高县。移原驻阳高通判驻府城。俱隶大同府管辖。” 阳高县正式出现在雍正三年! 清大同府图 雍正三年,又移中路通判驻扎府城,改卫掌印为县尹,儒学教授改为训导,设典吏一员。凡镇门,守口皆隶焉,是为阳高县。其旧制十八领属所,今改为都(元明清时期在乡镇实行都里制,都类似于小乡。实际上阳和卫为在明代非正式行政区,而是军事管辖区,明史中称之为实土卫所,也就是军政合一的军事卫所,阳和卫一带在明代从未设置过县一类政区进行管理,其周边土地都属于军屯或官屯。故阳高在明代和清初没有实行都里制,而施行的是军事屯田制)。阳和五路曰“左右中前后”,高山五都亦以是称。下列《阳高县志》记载的阳高都里。 《阳高县志》阳高县城图 东路 李官屯谢家屯夏家场柳林堡杨家堡马家庄王家庄北徐家屯姚家庄沙河墩柳家泉吴家河 罗家屯狮子屯汪家屯西双寨阳和塔苏家窑燕窝村上梁源下梁源席家湾谢家堡陈家堡 管家堡太平堡罗文皂吴家堡孤山庙滴台墩莫家堡潘家屯黄土儿南徐屯纪家庄黄土梁 六墩子虎头山窑儿沟头墩子二墩子三墩子平山墩许家园镇门堡三墩子七墩子四墩子十九墩 水磨口榆林口 西路 织锦庄孙仁堡太师庄鹿角沟花家窑胡家窑小村儿楚家窑郑家窑颜家沟唐家窑卢家窑 刘家庄康家窑都司口恶石村许家窑石窑子沟重兴村王官屯北沙嶺张家庄西杨官屯 青顺堡唐官营金家庄桥头村中吊儿下吊儿齐家窑马官屯赏家庄马家半坡村王千户嶺相家庄 贺家塔儿村安家滩天桥儿靖鲁堡范家窑阎家塔宋家沟堡子湾守口堡小龙王庙杏元村砖楼上 土嘴口乳头山白沙滩朝阳村马家窑石敌村 小南路 八里墩大白登小白登四百户屯周官屯陈官屯高山儿屯南杏元北杏元侯官屯后营村上吾其董家屯 碾儿沟杨家塔儿村关家窑曹家庄石家庄高官屯南杨官屯西嶺村田家屯田家寨吴家屯 赵家寨腰庄村刘指挥庄张连庄普家梁按马沟阎家屯古城堡昝家娘子村林家庄赵家村 和尧庄东井集上堡东井集下堡晏头村赵家窑侯家窑许家窑永安堡上大柳树村下大柳树村小石庄 西坥坡神全窑西要泉 清灭亡后的阳高建置变革在年《阳高县志》中记载非常详细。详情可见下图. 《阳高县志》民国后建置规划内容截图 年7月,地市合并,雁北并入大同市,阳高随之为大同市属县至今。 0年,根据国务院精神,进行撤乡并镇,阳高县设置7镇6乡。 1年,城关镇、孙仁堡乡合并设立龙泉镇;罗文皂镇、太平堡乡合并设立罗文皂镇;王官屯镇、朱家窑头乡合并设立王官屯镇;大白登镇、潘寺乡合并设立大白登镇;古城镇、下神峪乡合并设立古城镇;狮子屯乡、后营乡合并设立狮子屯乡;下深井乡、张官屯乡合并设立下深井乡。 年1月,马家皂乡划归天镇县管辖。 (本段话来自百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