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 纷纷吹落轩辕台。 黄羊涿鹿屹桑干, 城池鹿野寻轩辕。 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繁衍。据《归藏》、《山海经》、《逸周书》及《史记》载—— 原始社会末期,涿鹿属以熊耳山(桑干河以北山脉,涿鹿黄阳山为熊耳山东麓)为中心的有熊部落方国,有熊国国君少典居阪泉之野的有熊国都青丘。 少典之子轩辕黃帝继父亲军事首领之职后,青丘被称为轩辕之丘。约在年前,涿鹿一带发生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战”和“阪泉之战”。轩辕黃帝擒蚩尤、伏炎帝之后,统一华夏,合符釜山,开创了中华千古文明。 唐尧、虞舜传承华夏,定都今涿鹿保岱。保岱,是涿鹿现境继“黄帝城”之后的又一座“五帝”之都。尧依山川大势分天下为9州,涿鹿属冀州。舜肇天下12州,冀分幽、并2州,涿鹿属幽州。禹复为9州,涿鹿仍属冀州。夏、商延之。 夏代,华夏部族大部南迁,桑干河流域只有黄帝子宗的少数部族(舜裔),他们着白衣,戴白帽,登白履,被称为白民之国。之后,部分白民迁徙他处。 商代,契的后人在今蔚县一带建立奴隶制政权,国号代,涿鹿现境南部属代国地域。契为虞舜臣属,与禹治水有功,封地于商(今陕西)。代为商的直系诸侯,先战国七雄而成王,立国约年。公元前年,赵国灭之。 商代末期,商的直系诸侯山戎人(华夏人对奚人的称谓)建立的屠何国(屠何为辽宁锦州古称)迁徙洋河流域东部,先居鸡鸣驿,后涿鹿现境北部属屠何国。同时期,山戎人的令支国人由河北迁安一带进入延庆及涿怀盆地。此时,涿鹿现境中部为令支国领地。 公元前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后,分召公于燕地,压缩了山戎的生存空间。燕立国前期,孤竹、令支等“山戎”国不断侵燕。公元前年,齐桓公伐戎救燕,灭立国近千年的“山戎”四国(令支、孤竹、屠何、无终),“山戎”领地纳入燕国疆土。此时涿鹿现境大部属燕国。涿鹿现境地处燕西部边陲,与代(赵)交界。诸雄兼并,归属多变。 公元前年,赵国围攻中山国,“攘地北至燕代(《史记赵世家》)”,占领涿鹿现境。《竹书纪年》载:“燕伐赵,围浊(涿)鹿,赵(武)灵王及代人救浊(涿)鹿”。“涿鹿”这一称谓第一次出现。 燕昭王继位后,招贤纳士,改革内政,整顿军队,燕国日渐殷富,跻身七雄。燕昭王以实力做后盾,开始破东胡,复失地(此时涿鹿被燕国收复),修城堡,筑长城(涿鹿县东南部的内长城就是此时修建的)。燕国置五郡。上谷郡(治今怀来大古城)为燕国北疆西部第一郡,其地北有燕山屏障,南依太行余脉,东凭居庸之险,西与代国毗邻,踞水盆地之川。辖地大致包括今张家口市怀来县、宣化县、涿鹿县、赤城县、沽源县南部以及北京延庆县、昌平(部分)等地。 先秦时期未修地理志,无涿鹿现境置县整体资料。据相关资料研考,战国末期,涿鹿现境置县应在10个左右。文物及口碑资料显示,涿鹿现境有据可考的县有七个。即: 涿鹿县,治所黄帝城 宝带县,治所今保岱。保岱古称宝带,为舜都,有银,珍宝地带,名曰宝带,后演变成保岱 范县,治所今相广 宜县,治所宜城(今温泉屯一带) 雊瞀县,治所今大堡 下落县,治所今涿鹿县城西北(北小庄与马军庄之间) 茹县,治所今张家堡东。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年),秦统一中国,确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其中含燕国5郡,涿鹿一带仍属上谷郡。《汉书·地理志》记:上谷郡,秦置。上谷郡依秦的置县标准,将36县整合为16个。涿鹿现境置县5个,即涿鹿县;范县、宜县并入宝带县,改称潘县;雊瞀县;下落县;茹县。治所无变化。 涿鹿境内有明确记载的置县历史可上溯到西汉。《汉书·地理志》记,汉延秦制,涿鹿一带仍设5县,属上谷郡,治所同秦。 东汉时期,郡县设置基本上沿袭西汉之制,直到汉末灵帝(公元~年在位)时在郡前设州,秦所确立的郡县二级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遂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这一体制一直延用到五代。东汉光武帝时期,上谷郡(东汉恢复原名)15县(西汉初年弃斗辟县)昌平、军都2县划归广阳郡,其余13县并为8县,涿鹿现境的下落县改为下洛县,茹县并入下洛县。此时,涿鹿现境有涿鹿、下洛、潘县、雊瞀4县,属幽州上谷郡。 三国时期(公元~年),涿鹿现境为曹操所建魏国属地。魏袭汉制,涿鹿现境仍设下洛、涿鹿、潘县、雊瞀4县,属幽州上谷郡。魏末,水(今桑干河)泛滥,下洛城毁,于今县城处筑新县城。 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年),分幽州上谷郡之属地置广宁郡,郡治下洛县城,属幽州。下洛、涿鹿、潘县从上谷郡析出,交由广宁郡统领,同时废雊瞀县。晋怋帝建兴二年(公元年),出现了五胡十六国混战局面。从公元年十六国后赵皇帝石勒偷袭幽州始,在之后的80年间,后赵石勒、赵虎,前燕慕容皝,前秦符坚、符洛,后燕慕容垂,北魏拓跋珪相互窃据,先后统治涿鹿现境,广宁郡数易其帜。直到晋孝武帝太元二十一年(公元年),北魏统一北地,战乱稍息。 南北朝时期,涿鹿现境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北周的属地。这一时期,政区设置虽为州、郡、县三级制,但从北魏末始,州郡设置逐渐混乱。到后来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 隋初,隋文帝“罢天下郡”,“并小为大”,“去闲存要”,实行州县二级制。后隋炀帝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二级制。涿鹿现境,文帝开皇元年(公元年)废燕州,怀戎县改属幽州,炀帝大业三年(公元年)幽州改为涿郡。此时的怀戎县所辖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张家口市坝下地区(不含蔚县、阳原县)和北京市延庆县。 唐李渊统一中国后,一度改郡为州,但州郡两名曾几次更用,最后为道、州、县相统。郡,作为我国政区的名称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 唐武德元年(公元年),怀戎县为燕王高开道所据。武德七年(公元年),唐平高开道,在怀戎县城(今保岱)置北燕州。贞观八年(公元年)改为妫州,领怀戎县。武则天圣历元年(公元年)八月,突厥默啜可汉兵进妫州,妫州城(今保岱)被残破。长安二年(公元年)妫州携怀戎县治迁徒旧清夷军城,即旧怀来城。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年),原妫州分为3州,涿鹿现境置新州,治所今涿鹿城。同时,涿鹿现境置永兴(今县城)、矾山(今矾山)2县。新州领永兴、矾山、龙门、怀来4县。 五代十国时期,涿鹿现境先是后梁、后唐属地,后为辽国境域。在后梁、后唐统治的近30年中,涿鹿仍置新州,属县没有变化。后唐同光二年(公元年),置威塞军于新州,以妫(治所旧怀来城)、儒(治所今延庆城)、武(治所在今宣化、赤城交界之葛峪口,后城毁,明代建葛峪堡)三州隶之。公元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投降契丹,借契丹兵灭后唐称帝,建立后晋,割包括新州在内的16州于契丹。此后,涿鹿现境为契丹之地,公元年契丹改国号为“辽”。 辽,实行道、州、县三级地方行政制。辽太宗会同元年(公元年),改新州为奉圣州,属西京道,领永兴(治今涿鹿县城)、矾山(今涿鹿矾山)、望云(今赤城云州)、龙门(今赤城龙关)4县。 北宋建立后,仍视石敬瑭割辽的16州为宋的境域。北宋太平年间成书的《太平寰记》按唐代政区之旧,记涿鹿现境为妫州。 元初涿鹿现境仍置德兴府,元至元三年(公元年),复为奉圣州,同时将德兴县还为永兴县,矾山县并入永兴县,缙山县并入怀来县,属中书省上都路(后并入大都路)宣德府(后为顺宁府)。元顺帝四年(公元年),奉圣州因地震改名“保安州”,领永兴县、怀来县。 明永乐年间,山东、山西、湖广等地大量移民迁入该地,永乐十三年(公元年)复置保安州,为军师直隶州,无领县。疆域东至沙城堡、西至深井堡,北到鸡鸣驿,南至马水口,含桃花堡一带。明景泰二年(公元年)保安卫治徙雷家站,雷家站改名新保安。 年,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年),清政府为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行政区域以“山川形便”为原则,任何一个行政区都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形胜之区。保安州降为三级散州,许多辖地被划出。桑干河南及以西的康家庄、保岱、黄崖头、千儿岭、上下葫芦、长疃、溪源、东窑沟、站庄、尤家园、相广、石瓮、岔道、水谷村、唐家洼、矾山堡附近的村庄划归怀来管辖。沙城以西,鸡鸣驿以东地域除保留沙城附近的永安村、黄山咀、宗家洼、永丰堡、梁家庄、百姓沟、沙窝、沙城、东八里、西八里、良田屯、榆林屯等12个村庄外,含新保安在内的所有村庄也划归怀来管辖。小斜阳、赵庄、罗宴沟、洪寺、辉耀、左卫、井沟、谢家堡附近及黄阳山周边的村庄则属宣化县辖地。就连“保安州八景”也分了家,“黄阳雨笠”、“笔架彩霞”、“鸡鸣晴岚”跑到宣化县,“矾山霁雪”去了怀来县。保安州辖区变为互不相连的七块地方,与宣化县、怀来县“犬牙交错”,辖区缩小甚多。这一区划一直沿用到民国前期。 中华民国建立后,民国元年(公元年),保安州属直隶省口北道。民国二年(公元年),保安州改为保安县,为同陕西保安县相区别,民国三年改为涿鹿县。民国十七年(公元年)直隶省改为河北省,涿鹿县属河北省。民国十八年,口北道10县划归察哈尔省,涿鹿县属察哈尔省。民国后期,涿鹿县辖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区划(不含大河南、蟒石口镇)。 1年3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和晋察冀边区地方干部开赴平西,建立抗日政权,开辟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期间,涿鹿共建立4个抗日联合县,即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1年3月至年1月),属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下设的冀西(平西)专员公署 年8月20日,涿鹿县城解放。8月30日,涿鹿全境解放,怀涿县抗日民主政府接管涿鹿县,入驻涿鹿县城,改称涿鹿县民主政府。 年12月,涿鹿县全境解放。涿鹿县民主政府入驻涿鹿县城。 新中国成立后,涿鹿县人民政府(~年为人民委员会)建立,属察哈尔省察南专区行政公署。 年,察哈尔省撤消,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地区。 年11月,涿鹿县并入怀来县。 年5月,复置涿鹿县,仍属张家口地区。 年,地市合并,涿鹿县属河北省张家口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