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提浆人 月 食之有时 思之有念 不觉晓的早餐,总有几样本地风味: 蔚县咖啡——扁豆糊糊 暖泉Cheese——糟豆腐 县级非遗花椒饼…… 而旧历七月上旬,还会多一样“提浆人” “提浆人”是种原料朴素的烘焙甜饼。“提浆”指提纯糖浆的工艺,有精制糖后其实已省去了这一步;“人”得名于形状:有老寿星和娃娃两种。▼ 图片来自:不觉晓 新出炉的提浆人质感松软,轻甜少油。一块接一块掰下来,轻轻松松就吃得完,饱足而不滞腻。也不是戚风蛋糕那种软绵绵,更接近贝壳蛋糕玛德琳madeline,柔里带点儿劲。空口吃、配茶、咖啡或热牛奶,都好。 老寿星和娃娃,总能带给客人们小小的惊喜。老人家们往往舍不得吃,珍而重之地包好,给孙辈带回去——这个饼,可不是天天都能见到的。 暖泉的饼铺,一年间只在七月初一到十五做提浆人,分大小两规格。十五中午卖完了就结束,明年再见。 问饼铺掌柜提浆人有什么说法,却也说不出,只道是老辈人传下来的规矩,七月十五前就要买给孩子。“耐放!那会儿孩子都舍不得吃,能一直摆到八月十五,摆得干干的了才一点点啃。”他口中的“那会儿”,大概是十几年前。 但是,提浆人还不完全等于古老传统,而是“升级的替代品”——掌柜的记忆中,二十好几年前的七月十五,暖泉的风俗还是自家给孩子“蒸面人”的。 蔚县的年轻人也还有着“蒸面人”的记忆。▼ 老连:爱做菜、摄影、读书的女生 图片来自:不觉晓 这种“面人”,就是人物造型的馒头——必用最精最白的面粉,蒸出来才白胖可爱。 昔日的小孩既缺零食又少玩具,到手一个面人儿,可不舍得马上下肚,先拿布包起来,抱着玩儿。耐性好的,能玩得娃娃彻底干硬之后才交给大人,切片再烤酥,还能吃好久;嘴馋的,一边儿玩,一边儿就从边角开始,偷偷地啃点儿尝尝…… 这些叙述来自几位四十多、近五十和六十、七十挂零的几位老蔚县、老暖泉人的回忆。讲着讲着,如同眼前回放起那一小片童年,他们嗓音高起来,神色中晃出一点儿怀念。 不过,追问起习俗源流,大伙儿可都含糊了。越是含糊,这事儿,往往就越有趣。 面人的面 七月十五制作“面人”的习俗,其实在整个黄河流域都相当普遍。 小麦约于商周传入,及至汉代已颇受政府重视,曹操马踏麦田便要割发代刑可以佐证。但民间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种植热情,主要是因为嫌它难吃。 不是古代老百姓不爱吃馒头。 汉代之前,人们只会把麦粒整煮,但整粒麦子难熟又煮不烂,跟谷子一比,简直没法吃。两汉虽有了石磨,但不够精;麦粒带皮粗磨,再模仿小米蒸煮而成的“麦饭”,仍是粗硬难咽。唐人颜师古注西汉识字课本《急就篇》时,还特别把麦饭提出来强调:这个东西上不得台面。▼ 西汉史游撰唐颜师古注《急就篇》 明崇祯毛氏汲古阁刊本书影来自:书格 还是想象不到多难吃的话,让三国的袁术告诉你: (袁术)问厨下,尚有麦屑(即麦饭)三十斛。时盛暑,欲得蜜浆,又无蜜。坐棂床上,叹息良久,乃大咤曰:“袁术至于此乎!”因顿伏床下,呕血斗馀而死。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袁术传 难吃到吐血,难吃死了。 然而也不是没有别的吃法。《急就篇》里,麦饭是紧跟着“饼饵”的。颜师古的注释也很详细:溲麫而蒸熟之,则为饼。饼之言并也,相合并也。 麫,小麦磨成的粉,就是面粉。“饼”字,概括了面粉与水合并为面团、以及熟制为食物的过程和结果。所有以面团为起点加工出的面食,最初都称为“某饼”——“馒头”或者“馍馍”,就是”蒸饼“。那么蒸面人,按这个逻辑就是“蒸饼人”啦。 为什么放着暄软蒸饼不吃,偏要硬嚼麦饭? 因为有没有是一回事,吃不吃得着是另一回事啊。 从汉到三国,三国再统一于西晋,五百多年,蒸饼始终高高在上。 西晋人束皙在《饼赋》记载了“发面”,并将种种“饼”列为高级宴会美食。西晋初年的重臣何曾饮食极为奢侈,《晋书》将其记录在案,证据就是:一,馒头不“开花”不吃;二,一天花一万置办的餐食,还很嫌弃。开花馒头曾乃顶级奢侈,有史为证了。 然性奢豪……厨膳滋味,过于王者。……。蒸饼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晋书》卷三十三列传三何曾 豪奢食物小照 图片来自:娟姐说馒头 珍贵的发酵面食甚而走上了神坛。南北朝时《齐书》记载,南朝的齐国祭祀太庙时使用“面起饼”。至今有些地区,包括蔚县,沿用古称,呼“发面”为“起面”。 这些关于庙堂官府的郑重记录表明,发面馒头,此时还只属于很少数的人。 直到中唐,北方的主食还是粟,就是小米。“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禾是粟的植株,“禾下土”也表明这是旱地,不是水田。粒粒盘中餐,就是小米饭。 多亏唐朝持续大量的对外交流,推动了诸如研磨、筛粉、发酵技术的提高和普及。面食的魅力驱动着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主要的食粮;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也就此逐渐从粟产区转变成为小麦产区。▼ 左:唐皮日休《初夏即事寄鲁望》 右:唐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 《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本《御定全唐诗》 书影来自: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中:唐花式点心吐鲁番阿斯塔纳高昌国墓出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图片来自:动脉影 湿润时柔软可塑、发酵后蓬松饱满、干燥后形状稳定,又便于携带和保存——面团,不止开启了北方平民的饮食新世界,更激发了无穷尽的创造热情。 面人的人 揉捏面团成动物形、花形,以增加食用乐趣,如同今日的蛋糕甜点也总在造型上翻新,是很自然的事;造型中结合传说、图腾、祈愿等等,也不难理解。只是特意塑成人形并点画眉眼,则当另有用意。▼ 遍布黄河流域的种种面人 图片来自: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 不觉晓藏书 一种较流行的解释,是“七月十五送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从陕西的神木、府谷,一直到山西忻州、河北蔚县,好多地方都这么说。 说在元代,受压迫的汉人把相约起义的纸条藏进面人,借互送面人就传递了八月十五一同起义的信息。这一说法在正史方志中皆未见。如果曾有此事,也当是在此习俗形成之后的借机行事——如果面人是前所未有之物,突然普遍出现,形象还如此招摇,岂能不引起统治者怀疑,反倒坏事? 此说还有另一版本,多传布于江淮一带,基本情节大致相同,只是藏讯息的食物为月饼,且将主谋者明确为一代大儒刘伯温;同样,也无处可查。 专攻宋、金、元和明史的历史学家陈学霖,曾就此事详作一文,收于《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 左:陈学霖《明初的人物、史事与传说》图片来自:豆瓣 右:刘基像明王圻、王思义撰《三才图会》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故事的雏形见于清光绪年间首次刊行的元初徐大焯《烬余录》,反映苏州吴县在蒙古兵进入后所受到的残虐待遇。编造故事者大致以此为文本,摘采《元史》及蒙古族相传元朝虐政的记载,加以改造和小說化,……,增饰內容。最后,把神化了的刘伯温当作策划月饼传讯的主谋,合成完整的“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奇故事。 至于何人编撰和传播这些故事?很可能是反清排滿的秘密会党分子,或同路的革命志士,利用汉人起义推翻蒙古统治的集体记忆,太平天国以“鞑子”为满洲人的蔑称,加上刘伯温《烧饼歌》谶言预测满清灭亡的传说,以蒙古影射满清,作为配合鼓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民族革命的宣传。在清末的排满浪潮,和民国成立后大汉族主义的情绪推动下,这些故事变为家传户诵的中秋节日的民间传说,到现代仍然流传不衰。——陈学霖《刘伯温与“八月十五杀鞑子”故事考溯》从陈先生的论述也可以解释,同一故事中,何以藏讯的食物在黄河流域产麦区为面人、南方则为月饼——虚构故事需要本地化的依托才成立,而陕北、晋南等产麦区,每逢节庆最为重视、花心思、最有社交意义的食物制作,乃是捏面人——又称面花、礼馍等等。于是,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情节倒推,各地七月十五蒸的面人就被强行赋予了“传讯”的角色。▼ 陕西府谷县七月十五蒸的面人,有着特别的长脖子 图片来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