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字,阅读需8分钟 ▼ 在早前,我国贫苦很多人没办法读书,所以那时候有很多文盲。因为文盲,有些人闹出了不少笑话,所以后来大家都拼命学习。可如今,时代飞速发展之后倒产生了一种「无知无畏」,让人不由心生耻笑却又觉得恐惧。这时我们才发现,原来有一种东西比文盲还要可怕,那就是「医盲」!医盲这个词其实很好理解,就是不懂医学健康常识的人。医盲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文化的医盲,另一类是有文化的医盲。没文化的医盲,其实很无辜,他们往往受教育程度低,造成了无知者无畏的错觉,很多时候病入膏肓都会认为没事。比如青岛有位妈妈,因为半岁的宝宝经常拉肚子就听信了邻居的偏方——用无花果叶子煮水泡脚。谁知泡脚第二天,宝宝脚上就长满了水泡,妈妈无医院。医生看到后差点没气死,这无花果叶子含有光敏性成分,用它泡脚这光敏性成分就会进入皮肤,接触阳光后产生化学反应,并伴随着瘙痒、红肿、刺痛等症状。当然,这位妈妈也为自己的「医盲」付出了代价。没文化的医盲其实没有什么危险性,他们只会由病害己,并不好对他人产生什么威胁。而有文化的医盲就要危险很多了,他们很在意生命健康、个性偏执、信息渠道广、想象力丰富、小题大做,甚至杯弓蛇影,往往以诱导性的语言误导他人。这不,就在5日那天,Dr.X就看到了这种有文化的医盲出现了。当天,某媒体率先报道称天津大学实验室宣布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紧接着各大媒体相继报道了这件事。「已经研发出新冠病毒口服疫苗」这个标题无疑有着很大的误导性,毕竟很多人没有足够的医学常识,在看到这样的标题后难免会错以为疫苗已经生产出来。现在的媒体是真的敢写,疫苗都没临床,标题就直接写成「已研发出新冠疫苗」!现在就说疫苗已经研制成功,还为时尚早了吧!疫苗研究至少要包括临床前研究—人体临床试验—正式推广应用,三个不可替代的环节。临床前研究包括从患者体内分离病毒、大规模培养病毒毒株制备疫苗,在动物模型上测试疫苗,通过测试的疫苗进入人体测试。人体临床试验需要招募并筛选受试者,保证他们都符合临床试验的要求,然后在严格的监控下注射疫苗,然后持续高密度的监控疫苗接种后体内是否出现抗体,还得留足够长的时间看看药物和疫苗有没有长期的毒害。这些媒体属于什么?就属于典型的有文化的医盲,他们懂一点医学常识,他们的信息渠道也很广,很多人甚至是高级知识分子,但他们想象力丰富、小题大做为博眼球不惜误导公众。这种医盲带来的后果其实是很恐怖的,如前些日子的「双黄连事件」「浙江第一批抗体」等,都对很多普通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毕竟Dr.X不是意见领袖,所以这些现状自知无法改变,而今天这篇文章的意义所在,就是希望能够给你多普及一点医学常识。01 大部分疾病都无法治愈 看到这第一条是不是就有点震惊了?事实就是如此,比如说感冒咳嗽,你这次感冒好了,难道下次就不会再感冒了吗?拿感冒来举例你可能难以信服,那我们将疾病分为下面这几种类型吧:灾难性疾病 各种癌症、白血病、艾滋病、尿毒症、癫痫、脑溢血等 常见恶性疾病 心脏病、高血压、胃病、哮喘、糖尿病等 不严重疾病 痛风、痛经、早泄阳痿、鼻炎、肥胖等 亚健康状态 脱发、抑郁、失眠等 这些病,或许每个人都得过其中一两个。那你仔细看看,有多少能够彻底治愈的?中国现有1.亿乙肝患者、1.4亿糖尿病患者、平均每天就有人死于癌症...但现代医学就是束手无策!说这个常识,不是想表达什么,只是希望你不要轻信那些所谓的「偏方」「秘诀」「神医」。如果他们真的有用,早就得诺贝尔奖了。我们能够做到的,只有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0 「问诊」比「求药」更重要 可能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医院为什么要设置「挂号」这个程序?「我不就是找医生问个问题吗,怎么还要收费」 「医生直接和我说买什么药不就行了,干嘛那么复杂,是不是想骗我钱?」 他们往往觉得,到医院去的目的就是拿药,对于具体的诊断似乎没有太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