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李现云 特别支持:河北省文物局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张家口,店铺外骆驼(摄于城内一家驼号门口) 河北张家口南通中原,北接内蒙古大草原,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汇处,有着北方“旱码头”之美誉。万里茶道河北段即是名闻遐迩的“张库大道”(张家口-库伦),张库大道是万里茶道重要的组成部分,张家口是万里茶道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交通枢纽、贸易中转站和榷关城市。 “北方茶都”的前世今生 明初,为加强北疆防务,明朝官员在清水河西筑张家口堡以屯驻军队,张家口之名自此而始。作为军堡的张家口堡,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明清时期,随着中俄贸易的发端并逐渐发展,张家口成为对蒙贸易的重要关口。 十八世纪末,茶叶成为中俄贸易的主要商品,占中俄交界地区重要贸易点——恰克图的市场货值的30%以上,十九世纪后迅猛发展,到十九世纪中期占90%以上。 为了适应茶叶贸易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以晋商为代表的茶商开辟的一条由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至张家口(即“东口”)再转运至恰克图的运茶路线,历尽艰辛,千里迢迢,把茶运至张家口囤积,并进行再加工,然后运往恰克图进行贸易。以张家口为起点的张库恰国际商道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最重要的北部路段。 张家口,穿越蒙古直至贝加尔湖 张家口西北东三面环山,一条河流贯穿南北。周围的山势南宽北窄,到北部有一山口“大境门”,出了山口,就是通往蒙古高原的狭长孔道,一直通向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被称为“张库大道”,从张家口大境门出发的骆驼队,向北行进,首先要越过阴山,这里有属于宣化府的张北、康宝、尚义、崇礼、沽源,今天被称为坝上五县,再往西就是内蒙古草原了。 随着万里茶道的兴起,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中重要的中转贸易站和物资集散地,张家口堡及其周边地区逐渐成为贸易往来的集散地和交易地。不管是晋商主导的传统万里茶道,还是俄商主导的陆路贸易,都以张家口为重要的中转地,张家口也以此成为大名鼎鼎的“北方茶都”。 “张库大道”是一条充满商业气息的“黄金之路”,也是一条有着绚丽色彩和传奇故事的开放之路,是一条融合多个民族文化的古道。如今清脆的驼铃声已经远去,而开放、智慧、勤奋与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遗留在了这条古道上,代代传承、生生不息。 鸡鸣驿城:往昔繁华风尘难掩 鸡鸣驿城位于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山下,是南通飞狐、紫荆关,北至库伦、蒙古地区的必经之路,是万里茶道北段重要的贸易中转城市。 鸡鸣驿最早建于元代,初为军驿,19世纪下半叶随着中俄边境贸易的开展,商业日益繁荣。 走进鸡鸣驿城,一种厚重的沧桑感悄然来袭,古老的城墙在几百年风雨冲刷下留下斑驳印迹,备受风雨侵蚀的青砖追忆着曾经的繁荣,古老的驿道仿佛诉说着昔日往事。 鸡鸣驿城全景 鸡鸣驿城全城周长余米,平面方形,城内总面积约22万平方米。城内遗迹多建于明清时期,建筑类型复杂多样。 鸡鸣驿城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商贸城镇,位于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高原的孔道,是万里茶道沿线因商贸活动而带来功能和性质转变的代表性城镇。其在茶路兴盛前为以邮驿功能主为的驿城,在商贸活动促进下逐渐演变为以商贸功能为主的集镇,体现了茶路对沿线聚落的显著影响。 宣化古城:赫赫有名的“京西第一府” 雪中清远楼 宣化古城位于张家口市宣化区内,始建于唐信宗文德元年(年),是明朝长城九镇之一——宣府镇的“镇城”所在地,清康熙三十二年(年),废宣府卫所,取宣扬教化之意,改置宣化府,宣化由此得名,是京城以西第一座府城,故称“京西第一府”。 宣化城是古代塞北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商贸、文化活动中心,清代中后期由军事重镇逐渐转变成商贸城市。 历代帝王常来宣化巡视,在宣化历代战役中涌现出了一批如于谦、杨洪、罗亨信等文武兼备、忘身爱国的忠烈之士,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 古城平面近方形,周长12.19千米,面积9.44平方千米。现存城垣为明洪武二十七年(年)扩建而成,设城门七座。永乐二十年(年)建城楼四座,角楼四座。南北城门偏东,东西城门居中。明正统五年(年)修葺城墙,设置马面、瓮城等城防设施。景泰、嘉靖年间增筑城台。 清真南寺大殿 宣化古城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节点城镇,位于华北平原通往内蒙古高原的孔道,是由军镇向商贸城镇转变的典型城址。 随着张库商道的繁盛,张家口、库伦、恰克图为“互市要区”,宣化逐渐成为万里茶道北段地区重要的贸易物资集散地。古城中仍完好保留有城门、钟鼓楼、寺庙、教堂等史迹,是万里茶道商贸活动的珍贵见证,集中反映了茶道沿线文化信仰的交流与传播。 张家囗堡:从“武城”到“商城” 张家口堡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清水河西岸,西靠赐儿山沟,地处中原通往蒙古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上。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最早的城堡,初建于明宣德四年(年),是全国大中城市中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建筑城堡之一。 张家口堡是长城防线宣府镇(宣化)的要塞,在明朝为阻止蒙古军队的进犯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明朝末,其间三百年历次大小战争中从未失守过,故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清代,随着对蒙俄贸易的全面开放,中外商贾聚集张家口堡,给这里带来了繁荣。 康熙茶楼 张家口堡为平面横长方形城址,东西长米,南北长米,占地19.万平方米。东起武城街,西至西豁子街,南到西关街,北止北关街。 城堡最初只在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为“永镇”,南门曰“承恩”,东南二门均有瓮城。 嘉靖八年(年)开小北门,堡内道路呈三横三纵格局。现存城墙余米,大小街巷21条,院落处,建筑以平方四合院为主。 堡内街区布局基本保持了历史原貌,保存完好的明、清及民国初期的建筑有北城台玉皇阁、文昌阁、关帝庙、西关清真寺及数十座钱庄、商号、洋行等。 张家口堡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商贸城镇,是万里茶道上极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和交易地。 在万里茶道的影响下,张家口堡的功能在明清时期逐步由军事堡垒转为商业城镇,展现了茶道对沿线聚落发展的显著推动。堡内商号、票号等众多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的建筑遗存是万里茶道商贸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 察哈尔都统署:统八旗镇北疆 察哈尔都统署旧址位于张家口市桥西区明德北街三角地东侧,地处东西太平山之间,北邻长城大境门。 察哈尔都统署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七年(年),为清式一品官衙建筑规制,为清代所设乌鲁木齐、热河、察哈尔三个驻防都统之一,为设置时间最早且目前全国唯一留存的清代都统署。 都统署的设立是清政府为有效掌控中国北方内贸和恰克图外贸的一项重要举措,加强了旅蒙商贸、中俄外贸的管理,促进了恰克图贸易量的增加,引发了张家口商贸的兴盛,使其成为清朝旅蒙商贸、中俄外贸最重要的管理处和集散地。 该衙署坐北朝南,四进院落,采用传统的庭院式建筑风格。 现存建筑总体布局以中路建筑为主,东西两路为辅,中路建筑南北长.25米,东西宽44.96米,占地面积约平方米,大小房间67间。 察哈尔都统统辖察哈尔八旗四牧群,实施军政管理,监督户部税务署榷税事务,负责颁发茶叶等北销商品的营销执照信票(龙票),同时保护张库商旅安全,负责稽查、征剿盗匪事宜,保障万里茶道的平安畅通。 大境门:万里长城第一门 大境门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东、西太平山之间的天然隘口处的长城关口,是万里茶道著名的运输陆路张库大道的起点。 大境门段长城始建于明永乐十年(年),大境门于清顺治元年(年)修筑,是居庸关外京西第一座较大的长城关口。 大境门外东、西太平山巍然对峙,地势十分险要,历史上这一带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连接边塞与内地的交通要道。 自明代隆庆议和以来,大境门成为最为活跃的蒙汉互市之所。 清代万里茶道兴起之后,清廷批准以色格楞——库伦——张家口商道为俄国商队往返之官道,张家口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枢纽之一,大镜门成为中外茶叶交易象征性的标志,有“路陆商埠”“旱码头”之称。 大境门的主要遗存组成部分有大境门(清)、西境门(明)、长城(明)、来远堡遗址(明),以及烽火台(明)、关帝庙(清)、二郎神庙(清)、卧龙亭(清)等附属建筑。 大境门是万里茶道集散路段的重要交通设施,是万里茶道内蒙古高原段“张库大道”的起点,也是北出长城、通往俄、蒙商道的重要地标。 大境门在茶叶运输、蒙汉互市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见证了蒙、汉、回、藏等多元文化友好交流及万里茶道贸易在中国北方边塞繁荣及衰落的历史进程。 文=李现云 图片提供=河北省文物局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