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辽圣宗时期,统治者因战事问题,多次南下巡幸南京地区——圣宗统治时期辽朝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统治前期经常与宋朝围绕幽云十六州问题发生战乱。统和二十二年()辽朝与宋朝签订澶渊之盟后,宋辽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和平稳定局面,这有利于两朝的经济文化交流。 辽圣宗在位期间总共巡幸南京22次,巡幸南京次数较多的年份出现在圣宗统和前期,如统和四年()、五年()、十二年()一年之中三次到达南京。辽朝皇帝每年都会四时游猎,到四个捺钵去,并在夏捺钵或冬捺钵讨论国事。 统和四年()宋辽之间发生岐沟关之战,三月份北宋兵分三路攻辽,五月份宋军主力在岐沟关(今河北涿州)被击败,七月辽军开始反攻,至此宋朝三路军队被各个击破,对辽作战失败。 在抵御宋军进攻同时,圣宗在四月与五月两次到达南京,“夏四月己亥朔,次南京北郊。五月壬午,还次南京。”目的为振奋军心,宴赏作战军士,“丙戌,御元和殿,大宴从军将校,封休哥为宋国王,加蒲领、筹宁、蒲奴宁及诸有功将校爵赏有差”。 圣宗此举使得军心大振,作战勇猛,内部更加协调,为后面协同击败宋军奠定了基础。“十月乙卯,幸南京。壬戌,以银鼠、青鼠及诸物赐京官、僧道、耆老。十一月丙寅朔,党项来贡。癸酉,御正殿,大劳南征将校”。 十月到达南京之后,圣宗在此处理政事,奖励官员、僧道和年老之人,并在此接受党项朝贡,在正殿犒劳南征的将校。此时的南京也再一次充当了“冬捺钵”的角色。 皇帝在此处理政事,进行赏罚,接受朝贡,在十月本该到冬捺钵的时间却再次到达南京,在南京处理一系列事情并计划再次南伐,在此驻冬。统和五年(),圣宗同样三次到南京地区。 因统和四年()冬季宋辽之间发生君子馆之战,十一月,辽军南伐进攻宋朝瀛州(今河北省河间市),在君子馆大败宋军,因天气寒冷,宋朝兵士弓箭皆不能灵活使用,刘廷让的军队被包围,死伤惨重,先锋贺令图和杨重皆被契丹打败。 五年()春正月,因宋朝守城士兵出现问题,使得辽军又攻破束城县,纵兵大掠而还。辽帝出征凯旋后返回南京,仍然是以奖赏将士为主“戊寅,上还南京。己卯,御元和殿,大赉将士。”四月,圣宗又巡幸南京,在此接受群臣上皇太后以及皇帝尊号,九月到达南京之后,再次在此驻冬,“九月丙戌,幸南京。是冬止焉”。 南京在此情况之下,又一次充当了“冬捺钵”的角色,圣宗在此驻冬,到第二年春季才开始前往春捺钵之地。 统和十二年(),宋辽之间未发生大的冲突,但这一年自然灾害较多。“二月甲申,免南京被水户租赋。三月戊午,幸南京。是月复置南京统军都监,夏四月辛卯,幸南京。壬辰,枢密直学士刘恕为南院枢密副使。” 圣宗此两月间巡幸南京,可能是为任命官员与赈灾救济而来,到十二月巡幸南京,则是为战事而来。“癸巳,女直以宋人浮海赂本国及兀惹叛来告。丁未,幸南京。十三年()春正月壬子,幸延芳淀”。 十二月,因女直被宋人贿赂以及兀惹叛变来告,圣宗又第三次到达南京,在此停留之后又巡幸延芳淀,前往春捺钵之地,延芳淀也在南京附近。圣宗此举是为维护国家安定,巩固其统治,稳定民心,而且南京的地位也随着皇帝的不断巡幸得以提升。 查阅史料可知,延芳淀是圣宗常去的春捺钵地之一,《辽史》中有多次记载。圣宗时期有两次是在冬季巡幸延芳淀,其余多次则是在春季时期到达此地。春捺钵多选择在此地也有其特殊之处。 延芳淀在《辽史·地理志》中记载为南京道管辖下的“漷阴县。在京东南九十里。延芳淀方数百里,春时鹅鹜所聚,夏秋多菱芡”。可知延芳淀是属于南京管辖之下,距离南京仅九十里,而且景色优美可供打猎游玩的动植物繁多。 圣宗统和四年()冬十月份的记载中“命皇族庐帐驻东京延芳淀”,据傅乐焕先生考证:“此处东京的‘东’应该是‘南’字,此处为误写,依据则是冬十月甲辰出居庸关,皇族庐帐乃是扈从圣宗出行的官员,圣宗要南幸时。 会先命其驻扎在南京的附近延芳淀。乙卯巡幸南京。”延芳淀在南京附近,辽代属漷阴县,金代为中都路大兴府管辖下的漷阴县。 元世祖忽必烈升漷阴为漷州,属大都路管辖之下,并下辖武清和香河。明初又降为漷县,属于顺天府下属的五州之一通州的管辖之下,“通州西距府(顺天府)四十里。领县四。分别为三河、武清、漷县、宝坻”。 通州即是今天北京市东面的通州,在通州南境还存有漷县故城,“北平在其西北约七十里,与辽志两地相去九十里之说,大体相合(辽宋里约当清里五之四)”。十多年间,辽圣宗春猎地点均在南京附近。 究其背景可知,当时宋辽关系紧张,多次交兵,圣宗多次驻扎在南京地区,而去冬捺钵广平淀和春捺钵之地相距较远,往返不便,便就近以南京附近地区及延芳淀作为其冬捺钵地以及春捺钵地。辽圣宗在此驻扎巡幸有着双重意义,一可游猎,二可加强对此地的控制。 古北口 辽太宗会同七年()“十二月癸卯,南伐。甲子,次古北口。闰月己巳朔,阅诸道兵于温榆河。己卯,围恒州,下其九县。”在此南伐并驻跸在古北口。“古北口”(今北京市密云区辖镇)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两傍峻崖,仅容车轨”两旁都是高山峻岭,宽度仅可容一车通过。古北口有着重要军事意义,是中都(今北京)的屏障,一旦古北口被攻陷便可攻取蓟、云、顺等州,进而对中都构成威胁。 “古北口”《金史·地理志》中记载位于中都路下辖的顺州密云县境内,“有古北口,国言曰留斡岭。”位于密云县以北。密云即今北京市密云区,距离辽南京较近。辽太宗会同七年()留驻在此,主要为南伐之事。 辽帝驻扎在古北口,一可鼓舞士气,二可通过阅兵加强对此地的控制。“温榆河阅诸道兵”可知“温榆河”相距古北口不远。此地应该为太宗作战时的临时驻跸之处,在此阅兵。 奉圣州 辽穆宗应历三年(95)“是冬,驻跸奉圣州。”天祚帝时期也在这里驻冬,“天庆二年(年)冬十月辛亥,是月,驻跸奉圣州。十一月乙卯,幸南京。”穆宗和天祚帝曾在此驻冬,也没有前往冬捺钵的记载,可以表明奉圣州也充当了“冬捺钵”的角色。 奉圣州实际为今河北张家口市下辖的涿鹿县,本为唐新州,后唐在此设置团练使,总理山后八军,后来石晋高祖割献,辽太宗改新州为奉圣州。此地东南距南京三百里,西北距西京四百四十里。 可知此地和南京的距离,属辽西京道管辖之地,金朝初期承袭此地,在元代为上都路顺宁府管辖下的保安州,因地震将此改名,所下辖的缙山、怀来等县都隶属于大都路管理。 归化州 笔者据《辽史》梳理,辽太宗曾两次在此驻冬,会同元年(98)十一月“是月改新州为奉圣州,武州为归化州。”会同四年()九月“丁丑,幸归化州。五年()春正月丙辰朔,上在归化州,御行殿受群臣朝。” 世宗时期也曾在此驻跸,大同五年()“九月庚申朔,自将南伐。壬戌,次归化州祥古山。”景宗时期冬季也曾在归化州驻冬,保宁五年(97)冬十月“丁酉,如南京十二月是月,如归化州”。根据上述史料记载可知,辽代前期皇帝们的冬捺钵曾选在此地。归化州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宣化区。 《辽史》中记载为:“本汉下洛县。元魏改文德县。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后唐太祖复武州,明宗又为毅州,潞王仍为武州。晋高祖割献于辽,改今名。” 结语 总的来说,辽代归化州属于西京路管辖,此地有会河川、爱阳川、炭山等,地理位置重要,附近山地众多,夏季舒适凉爽,冬季较为温暖。景宗十月先到达南京地区,后十二月又前往归化州,处理政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