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5/27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来商务BD求职招聘交流微信群看工作 http://www.hn51.net/shenghuo/lehuo/685.html

扭秧歌

盛行于东北的大秧歌,生于斯长于斯的关东人对其情有独钟。他们似乎天生骨子里就有扭秧歌的细胞。每逢遇到扭秧歌的场面戓听到锣鼓声,他们那根爱好扭秧歌的神经就能立刻被拨动,会情不自禁地随着鼓点扭动起来。于是,也不管相识不相识,也不管是哪里来的秧歌队,他们都会毫无顾忌地加入其中,空着手随其扭起来。在粗犷、豪放的乐音中,那种自信,那种火辣劲,在尽兴扭动的秧歌步中展露无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在,秧歌本身也被赋予了更多、更新的含义。不仅是各种庆典、集会上最具喜庆气氛的文艺演出形式,也成为人们平时健身、娱乐、休闲的方式。尤其是老年人,他们头戴美丽的胸花、头饰,身穿绚丽多彩的演出服装,结伴出现在公园、广场、街头或农村的文化大院内,以扭秧歌娱乐自己的同时,也为人们的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扭秧歌是现代常见的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古老习俗。但这种历史悠久、传统深远的习俗,其民俗内涵却鲜为人知。追溯起来,早先时候,扭秧歌是寻常百姓唯一可参与的文艺活动。它没有门槛、不学自会、又老少皆宜,所以,深受关东人的喜爱。可是,过去秧歌并不是平时随便就可以扭的,它有许多带有关东特色的讲究。比如,要扭,就得连续扭三年,当中不能停也不能多扭,而且只能在年后的正月里方可,即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间。为什么?因为按照老的迷信说法,平时“扭秧歌不好,招鬼,屯子里不太平”。所以,人们非常忌讳不年不节地扭秧歌,即或在正月初一以后扭,也要在正月十六秧歌结束那天“送灯”,即举行秧歌结束仪式——秧歌队象征性地按之前所扭过的路线(只限本屯內)再扭一遍。同时将晚上“跑灯”时所用的灯笼,和参与扭者所戴的胸花、头饰等,全带到屯外的偏僻处或坟圈子焚烧掉,在焚烧时还要唱诸如这样的板:“鼓板一住唱工声,冥府阎王听分明,今年的大秧歌到此结束了,敬请冤魂小鬼归坟茔,保佑我父老乡亲得安生”,才算了事。东北大秧歌根植于白山黑水这片沃土之中,土生土长,因此,东北人都非常喜爱看。过去,每当屯里来了大秧歌,几乎全屯子的男女老少都出来。他们不顾严寒,兴致勃勃地站满了街道两旁,前拥后挤地追着看热闹,直到秧歌队走远了才恋恋不舍地散去。大秧歌的组成一般都是自发的,过年了嘛,高兴!秧歌的爱好者就把大伙组织起来,走街串户挨家拜年,为年增添色彩,给人带来欢乐。这动作火辣、张扬、任性的大秧歌,伴随着清脆悦耳的喇叭声、锣鼓声以及震耳的鞭炮声,把本来就很浓的年味推向了高潮。但是,在屯子里扭秧歌也是有讲究的,不能随便乱扭,俗话说“任落一屯,不落一邻”。如果秧歌队在屯里“踩街”(行话,即在街道上扭秧歌),那每条街道都得踩遍,不留死角,否则,会被人“挑理”的。如果挨家拜年,秧歌队中专门负责“跑片子”的(行话,即联系业务的人,此人在屯里一定要有面子,好便于开展工作),要走到秧歌队的前头,提前挨家挨户打招呼,问东家一会秧歌到你家来拜年,接还是不接。如接,秧歌队就可以循序进入该人家的院子里扭。但在进院时,一定要整理好队形,正式地进入院內,以示对东家的尊重。秧歌队进入院内后,打头的“沙公子”要留心,不管人家院子大小,或有几个院子,一定要扭到位,即全扭一遍,这是规矩。秧歌队出院时,最后一个扭者不出院门,喇叭不能停止。同时还要唱板,说些奉承或吉利话。而主人,要凭心思赏钱。如赏两元,秧歌队唱板的就喊东家赏钱四元,如赏四元,就喊八元……以给足东家面子。讲究人家,还在院子中央摆放上高桌,桌上放着开水、瓜子、糖块、烟叶、火柴、蜡烛等招待扭秧歌的人。秧歌进院时要燃放鞭炮迎接,走时亦要燃放鞭炮欢送,以彰显礼仪和热情。如不接,秧歌队就绕门而过。此外,身着秧歌服装的扭秧歌人,是不能上不接待秧歌的人家去的,犯忌。当年有丧事的人家也不能接待秧歌。如果秧歌队上外屯或买卖家(互相要有往来关系)拜年,规则也和本屯的一样。晚上扭秧歌,俗称其为“跑灯”。别有一番情趣。所有扭秧歌的人举着形状各异的灯(灯内点蜡烛):形状有西瓜的、白菜的、三角的、八角的、鱼的、五星的、莲花的等等,但还是以莲花的为主。因莲花高洁,象征着福禄和吉祥。这些灯用笤条或秫秸扎框,白纸或五色纸糊身,配以带颜色的彩纸做的花瓣或叶脉。随着扭秧歌人做的各种动作,两行斑斓飘动的灯笼,在夜色中像一条翻舞的蛟龙,充满神秘感,好看极了。秧歌的表演以男女两队为基础形式,女的谓上装、男的谓下装。上装称之为“腊花”,下装称之为“丑”。腊花领头的称“沙公子”,头戴美丽头饰,身披红色斗篷,一把扇子在手中如蜻飞蝶舞,婀娜多姿;下装领头的称“老跶子”(蒙族人的旧称),头戴蒙古式毡帽,帽顶端带绒球及两根长长的野鸡翎,肩斜系着红色包袱皮,手中拿着“鞭子”。此鞭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大草原牧人放牧使用的那种,而是一根比指头稍粗些,约一米长的直木棍。棍分节段缠着用五色纸剪的穗,老跶子用它来做指挥棒。扭秧歌的队伍包括吹喇叭的,均依据老跶子手中鞭子的不同动作,而变换曲调和扭法。秧歌传统的表演形式有四面斗、走五星、七星北斗、八面图、九连环、龙摆尾、剪子骨、燕别翅、卷白菜心、编蒜辫,中间串插二人转小帽等等。唱板,是秧歌中的谢幕戏,不可或缺。它不仅能使秧歌锦上添花、完美结束,还能使秧歌与观众互动,交流情感。所以,每个秧歌队至少要配备一至两名专门唱板的人。唱板的人必须嗓音洪亮,板词能根据每个家庭的不同特点,运用唱板的十三道大辙:插花、梭波、乜斜、一七、姑苏、怀来、灰堆、遥条、由求、人臣、江阳、天仙、工声,触景生情现编现唱。秧歌里的角色和扮相,更是繁杂多样,五花八门。我们耳熟能详的扮相有:傻柱子、老跶子、小丑、大头人,两耳戴着红辣椒手拿大烟袋的反串老太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或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的各种戏剧中的古代人物等等。角色有:老汉推车、跑汗船、踩高跷、瞎子观灯、狮子滚绣球、耍龙灯、小媳妇骑毛驴等等。这些角色和扮相,有的是秧歌固有的,有的则是从别的剧(戏)种引过来的,由此看来,秧歌又是汇集了多种戏剧元素的娛乐形式。诚然,东北人扭秧歌是以娱乐为主,所以没有固定人数,可多可少。但还是以人多为妙。人多场面宏大、壮观、好看,观众欢喜。本文来源网络作者

于贵才编辑:于瑶监制:张立波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