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6/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是国家培养的农业大学的大学生,难道我连一碗好的小米粥都不能回报给父老乡亲,回馈给我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吗?

汗洒谷地,38年如一日只为种好一颗谷

??????????作者:赵治海?

?????来源:张家口老科技工作者回忆录

???七月,骄阳似火;钻进茂密的谷地观察谷子生长发育情况,为谷子授粉,选拔最优质的谷种,并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推而广之,这是我最开心快乐的事情。虽然,汗滴八瓣,从额头一直往下流,湿咸的汗水,流进眼睛里,刺激得眼睛生疼;汗水顺着后脖颈流进前胸后背,湿透了衣衫,衣衫粘腻腻地粘在身上,像是有百虫在身上又挠又咬;如火的太阳,烤的我头昏眼花;但是,看到眼前新培育出来的一株株优质高产抗旱抗病虫害的谷种,我的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38年如一日,为了种好这棵优质谷子,我把自己扎根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像一只候鸟,南来北往,张家口、海南两地搞科学研究;像一匹骏马,东奔西走,华北平原、河西走廊,蒙古草原,多地栽培种植,成效显著;像一只雄鹰,国内国外展翅飞翔,招来“凤凰”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专程来张家口考察“张杂谷”,引得朝鲜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广泛种植“张杂谷”,中国谷子已经飘香全世界。

???如今,有幸作为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原所长,国内外唯一坚持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不放弃的科研人员,首次选育出了高产优质系列“张杂谷”系列新品种,并在长城沿线、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六盘山地区广泛推广,被媒体称为“杂交谷子之父”,有“南有袁隆平,北有赵治海”的美誉。

???回顾自己的种谷历程,虽然有苦涩的汗水和辛酸的泪水,但更多的是丰收后的甘甜。

??????接过杂交谷子研究的接力棒

???年,我出生于张家口市怀来县。年底,勤奋好学的我,以公社第三名的成绩考进怀来沙城高中。上学期间,我对数学的规律性和化学的奇妙反应非常痴迷,一头扎进数学和化学世界。那个年代,个人梦想和命运不得不服从时代的安排。高中毕业后,我便回到公社当起了农民,干农活、修地道、挖大渠、赶马车送粪、拉石头练就了筋骨磨练了意志。也萌发了改变农村落后面目的想法。那时,吃饭问题是摆在乡亲们面前的最大问题,我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三年后,恢复高考,我报名考入了河北农大,成为当时街坊领居的骄傲。学习三年基础课后,大四那年,我们进入了实习阶段学习。当时,同学们都争相选择研究热门的小麦或玉米,而谷子无人问津。

???辅导老师李荫梅让我跟他研究谷子,我是吃小米长大的,研究谷子正和我的想法。在试验田里,李老师点拨我:“不同品种的谷子,对于光照和温度变化的敏感性不一样。”我对这一现象充满了好奇,便通过实验去研究。每天下午,我用纸箱把实验材料全部扣住,第二天早晨按照设定的光照时间依次打开纸箱。

???这一实验不复杂,但对时间要求特别严谨。为了获得精准数据,我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个多月。这段研究时光,不仅让我写成了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还为我日后敲开谷子杂交育种大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年3月,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张家口市农科院谷子研究所,师从崔文生、郑彦苏研究员。

???谷子又称为粟,去壳后称为小米。谷子起源于我国,已有年栽培历史,是传统的优势作物、主食作物、抗旱耐瘠作物,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谷子的主产区多为干旱少雨的贫困地区,产量低一直是困扰谷子生产的最大难题。在一些山区、半山区谷子亩产不足公斤。

???因此,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就组成了由20多个省、市、地区,30多家单位参与的攻关组,试图研究谷子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的“三系”配套技术选育高产杂交谷种,当时,国家也投入了巨额科研经费。

???参与研究杂交谷子的人员都没有预想到杂交谷子研究是一段极为艰难的道路。随着水稻等作物研究成功,杂交谷子育种研究长时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到了上世纪80年代,多数单位都已放弃了这一研究课题。

???杂交谷子育种科研长期没有进展,许多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以各种理由纷纷退出,很多同行都劝我转型去搞玉米或者其他作物研究,这样很容易出成果,很快就能见到效益。是坚守,还是放弃?我面临着严峻考验。

???张家口地区,由于地处干旱贫瘠的塞外,谷子更是农民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主要作物。一粒粒小小的谷子,与乡亲们的温饱和致富的希望紧紧联系在一起。我扪心自问:“我是国家培养的农业大学的大学生,难道我连一碗好的小米粥都不能回报给父老乡亲,回馈给我脚下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吗?”

???越是处于低谷,越能触摸初心。在全国杂交谷子研究的低潮期,我依然决定把研究出高产、品质优良、抗病、抗旱的杂交谷子作为毕生事业。

???带着对谷子研究执着,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我下定决心,目光瞄准谷子杂交种培育这一世界性难题。我坚信,杂交谷子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张家口乃至中国北方,都将是农业的一场革命。

???正赶上国家科研改革,消减各级科研经费,这又增加了不少困难,我一边适应科研经费减少的现实,一边继续向这项世界性难题发起新的冲锋。“既然杂交水稻、杂交高粱都能培育成功,杂交谷子为什么不行?”尽管有愿望,可眼前的困局却无法突破。在经过无数次失败后,我跟想另辟蹊径,却找不到有效路径,只能像一只更加贪婪的小蜜蜂一样,在谷子田里辛勤忙碌地采集。我要解开杂交谷子研究的关键技术。

???“海南气候暖和,一年能种两茬。海南是天然的冬季育种基地。从年起,我像候鸟一样,每年10月从张家口迁徙到海南岛,第二年5月才回来,一走就是半年多。时节更替,我的谷子却始终生生不息。播种、出苗、抽穗、灌浆……谷子在哪里生长,我就在哪里工作。

???年元旦左右,我父亲病重。我妻子杨少青同为张家口农业科学院科研人员,她知道谷子生长不等人,实验一旦中断等于浪费一年。于是,家人咬着牙没有通知作为长子的我。父亲弥留之际,一遍遍地呼唤着我的名字;我没有见上他老人家最后一面,更没有给他摔孝子盆,我妻子杨少青担当一切,替我摔了孝子盆。

???当年5月,我再一次研究失败,一无所获地回家后,才知道父亲去世了。懊悔不已的我,跪在父亲坟前嚎啕大哭,发誓此生不研究出杂交谷子不罢休。

???天天实验,年年充满希望,可毕业7年,杂交谷子研究还是没有实质性进展,我心里很着急。妻子鼓励我:“你别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谷子,便只顾风雨兼程……”“对,风雨兼程,我加油!”困境中,我毫不气馁。

???我冥思苦想:“谷子有谷子的特性,为什么要套用水稻、高粱的模式去研究?”于是,一个大胆的设想出现了:抛开国内已沿用20多年的杂交谷子研究方法,通过改变光照、温度等条件,寻找杂交谷种。

???年,在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大胆采用光温敏两系法研究。说干就干。按照设想,我实验的第一步是要找到雄蕊失去生育能力的谷子,然后再将雄蕊有生育能力的品种与之杂交。

???原理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十分艰难。我在70多亩谷子地、多个品种里,大海捞针式艰难寻觅。我一行行地对比,一株株地查看,一穗穗地挑检,一粒粒地选种……功夫不负有心人,年,我的团队终于发现了第一个雄性不育株。手捧着那株谷穗,如同捧着自己最珍爱的孩子降生人间,我们高兴地热泪夺眶而出。

???然而,两年后,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再次试种时,原本不育的谷子竟然结实了。

???农业科研是个周期漫长的工作。一个优良品种的诞生,需要对上千个种质材料进行选配、杂交、组合,还要经过几代的筛选、考验、培育。从材料的组合到审定推广,一般要经过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很可能要经过几年才能弄清。

???“难道自己的设想又错了?”抚摸着谷穗,我的心比谷穗更沉重。一连几天,我泡在试验田里观察与思考,最终,确信自己的研究思路并没有错。

???实验,失败;再实验,再失败……我就像一粒深埋在地下的种子,等待着漫长的严冬过去,等待着温暖的春风光临。经过分析,谷子的光温敏不育还是跟水稻有区别,水稻是长日高温不育,发现的谷子光温敏不育是长日低温不育。研究明确了机理,也就彻底拉开了谷子光温敏不育应用的序幕。

???从年首次发现谷子光敏不育源开始,年,我终于按照自己的设想选育成功。

???到目前连续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即:年选育出谷子光温敏不育系“”(国际领先),年完成了谷子光敏核不育育性转换机理研究(国际领先)。新千年曙光到来时,也照亮了我的杂交谷子培育之路。年,世界上第一个通过光照、温度敏感两系杂交的谷子“张杂谷1号”诞生,并通过国家品种鉴定。“张杂谷”比常规谷子增产30%以上,农业部聘请的专家称其为“谷子杂种优势利用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年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抗除草剂杂交种张杂谷2号,年谷子杂交种制种产量在每亩30多公斤基础上提高到公斤,在完成谷子杂种优势应用的关键技术之后,又完成“谷子品种间杂交创造光温敏不育的规律与技术”。

???如今,我已成功选育“张杂谷1至22号”等系列品种,适宜我国谷子所有生态类型区种植。杂交谷子具有高产、优质、节水、省工等特点,在旱地比常规谷子亩产量翻一番,最高亩产达到公斤,谷子不再是低产作物。“谷子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这个世界上经30年研究久攻不破的研究课题,被市级基层单位的研究组研制成功,创造了谷子育种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培育出群众爱吃的优质杂交谷子

???一个干旱国土面积超过2/3、平均水资源只有世界1/4的国家来说水资源尤为珍贵。杂交谷子的种植对中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有助于粮食安全。旱地杂交谷子每亩可增产公斤。如果全国杂交谷子推广面积达到1亿亩,就意味着粮食总产量将年增产亿公斤。其次,利于生态安全。我常对各级政府领导宣传说:“杂交水稻解决了人类的吃饭问题,杂交谷子要解决的是可持续生存发展的问题,今后我国会越来越缺水,世界也会越来越缺水,华北平原粮食主产区的农田灌溉主要依靠抽取地下水,我们是在和子孙后代抢资源!旱地杂交谷子比玉米节水1/3,比水稻更节水,尤其是对北方大片旱地,我们的杂交谷子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张杂谷”有助于科技扶贫;目前的小米市场价格每公斤10元,谷子价格每公斤5元,“张杂谷”市场供不应求,销路通畅。农民种植杂交谷子种植风险较低,收益要远高于种植其它作物。

???谷子杂交种这个农民和科研人员盼望已久的成果,迅速在我国北方这块久旱的土地上推广,已在河北省北部、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甘肃、辽宁等11省区累计推广万亩,增产粮食30亿公斤以上,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有着长达多年栽种史的谷子,在我国古代,被奉为“五谷之首”。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谷子都是主要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曾达1.5亿亩。但是,在国家粮食短缺时代,率先取得突破成就的杂交玉米等占了先机,在种植面积上后来居上,谷子从主粮直接沦为小杂粮。

???在中华文明史上,谷子功不可没;在中华民族奋斗史上,小米曾喂养了中国革命。我渴望能够为谷子正名,把谷子重回主粮位置,让谷子种植面积重新回归到2亿亩。

???“好的品种播种到土地里,才有意义。”经过一番努力,杂交谷子的产量节节攀升。走进谷田里,几近手腕粗细、长达30厘米的金灿灿谷穗,不管谁看到了,都满心欢喜。

???事实上,第一批“张杂谷”打出的小米下了锅,有人觉得口感不好。并非吃粥的人过分挑剔,我也尝出不妥。“不能把这当小事,粥不好吃,谁还愿买小米、愿种谷子?”除了营养价值,口味优劣便成为我育种时特别关心的一项指标。

???每培养一批品种时,我都要将谷子磨成小米,把小米熬成粥,认真品尝,化身“品粥大师”,总要从中尝出儿时的味道才肯罢休。我虚心接受大伙儿的品鉴和批评。

???后来,米色黄亮、味香易烂的“张杂谷5号”小米被国家评为优质一级米。从此,好吃和营养成了“张杂谷”的新名片。

???当然,仅仅一碗粥,并不能盛下“张杂谷”的雄心。

???随着杂交谷子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近年来,我联合国内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在谷子高附加值、深加工产品开发和推广上,取得了新的进展。我连任全国人大代表,每次开两会时,我都会带上自己培养的谷穗以及“张杂谷”的衍生品。

???年3月10日在全国“两会”期间,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向温总理建言“让杂交谷子像杂交水稻那样为粮食安全做贡献”,总理说“我过去光知道南方有杂交水稻,北方有杂交玉米,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贡献,你给我们带来了杂交谷子的好消息,杂交谷子将为我国旱作粮食高产做出贡献,我们会通过各种方式支持你,让杂交谷子发展越来越好”。

???年,我拎着由“张杂谷”酿制的北宗黄酒上两会,一度成为新闻热点。年两会,我又亮出一个塑料袋,里面是由“张杂谷”谷草磨成的牛羊饲料,“张杂谷”不但能够为农业安全做贡献,其粗壮的秸秆还是牛羊马等牲畜最好的饲料。

???年3月,陪伴我上两会的,是比一般谷穗大三四倍的“张杂谷”新种。3月7日,我向李克强总理汇报将在全国发展2亿亩杂交谷子,能为国家增产粮食亿公斤。李总理拿着“张杂谷”的大谷穗,听着我的汇报,高兴得合不拢嘴。总理大力支持“张杂谷”的发展,让我如沐春风、干劲更足。

???两会期间,我带来的宝贝格外多,小米精髓液、可以代替植物油用来炒菜的小米黄酒、小米粕制作的纤维素饼干……我像变戏法一样,让人们“吃着小米却不见小米”。

???“玉米离不开灌溉,这正是北方地区机井遍布、地下水枯竭的重要原因之一。”与玉米相比,我选育出来的“张杂谷”耐旱性能非常好,依靠自然降水完全可以满足生长需要,几乎不消耗地下水。“‘张杂谷’给点水分就灿烂”,2亿亩谷子每年至少可节约亿立方米水。这个生态价值,更是“张杂谷”最大的优点。

???我坚持研究杂交谷子38年,兑现了一生为国家做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承诺,党和人民给了我很高的荣誉,先后荣获全国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科技扶贫先进个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河北省道德模范,燕赵楷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突出贡献奖,河北省一、二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进步农学奖。

?????????中国谷子飘香世界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我不但在为中国人的吃饭问题想办法,而且也在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