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那次开车走错路,我哪里会找到它,一个山坳深处城墙壁立,护城河犹在的古城。 今天这里叫“岔道村”,在延庆八达岭镇,是京北的明代古城,曾重为居庸关门户。此处往西可到榆林、怀来、宣化,往北到延庆、永宁四海,东南可达北京,故名“岔道”,曾叫三岔口,又名永安甸。 这个冬日的下午,城里雾气笼罩,我兜兜转转把车开进延庆,本想过了铁道就近找个小路上山,却偶然遇见它——“岔东雄关”的城门。 这是北京难得一见,配有护城河的的古城。城门用灰砖勾白缝重新砌过,城北老墙还在,距今多年的夯土上长满灌木和荒草,一条被人踩出的土路蜿蜒的爬上墙头。 城楼下石条铺的古道经年累月被打磨得光滑,车辙留下印痕,铁牟钉深深嵌入石中,想当年那往来的旅人,车马,由此出城进了莽莽深山,他下一个歇脚点会在哪里呢? 城中主路两侧是整齐的民房,村子正维修,看的出来老房似乎一间间都被拆掉,翻盖成客栈,饭馆。此时村里空荡无人,我庆幸来的算早,再过几个月天暖了,这里会“一片繁华”吧。 一棵别有韵致的古槐挺拔苍俊,粗壮有力的站在路边。主街弯曲通向村西的城门“岔西雄关”。只是西门没有护城河,是后世被填埋了,还是建城之初就没有已无从考据,只有西门那两株成双的古树,才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过往今昔吧。 这里早在春秋战国便有人居住。因地势险要,历来都是军事要塞。元代大都至上都的驿站从此经过。明代岔道城有常驻守备1名,把总3名,兵丁名。城内有驿卒12名。时间到了清朝,岔道城不再驻军设防。城内铺面连片,商贾云集,客栈迎来送往,岔道城已是繁华兴隆的市井边城。 上了城墙,古村全貌一览无余,村西有“城隍庙”,再往里是“清真寺”,一座有一字影壁的大宅前还留了一口被盖的古井。传说光绪慈禧都曾在此停留。站上南城墙,冬日的荒山连绵不绝,峰顶处有遥远的烽火台。 如果是夏日山绿环翠,花开鸟鸣,这古老的雄关一定很美吧。它有过刀枪剑戈,市井繁华,城门下曾走来士兵,也远去过商旅。冷兵器时代的城墙,护城河,烽火台,一切依旧,只是时代远去,它们从过去的城池防御成为现代人眼中的一个符号,一种审美,是我们追怀历史的影像。 走出古城,被修新的护城河里没有水,崭新的河床中丢了饮料瓶和垃圾,不远处停车场的喇叭重复着“花生,瓜子,核桃仁”的叫卖,广告纸片被风吹起,又翩翩起舞…… 太阳落山带来晚景一片,我们的到来,也会成为历史吗?在推倒老房,甚至打开车门的瞬间,我们为它留下了什么? 本集完感谢阅读,图文原创盗用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