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0/1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最近到下七旗村拜访了一位叫孙文会的老人,老人今年82岁,收藏了许多书籍,尤其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民国初年出版的两本小书。这两本书是民国初年的历书,上面写出了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的涿鹿之战和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的阪泉之战的有关资料。线装本而且好像是木刻雕版书,很是珍贵。在和孙老先生的谈话中,了解到在下七旗村东的黄土梁上原来有一座很高的土台,人们称之为祭台,而人们称这座土梁为阪山,在土台上曾有一块很大的石头,石面上雕刻有文字,上面的字谁也不认识,后不知去向。这个很高的土台,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土地加工时推车垫了河沟的土地,从此,土台就消失了,阪山这个名字也不存在了。这里是不是当年黄帝合符会盟时的釜山,很值得研究。因为这个地方距离黄帝城不足两公里,是阪泉之战的古战场。“阪山”与“矾山”很是近音,矾山这个地名是不是从“阪山”而来也更值得研究。据调查了解,“矾山”最早出现在今二百户这个地方,曰“矾山寨”,这个矾山寨是什么时间出现的没有人能说清楚。有资料显示,汉代置涿鹿县时,治黄帝城内,而唐代置矾山县时治现在的二百户内。说明当时这里居住的人口已经很成规模了。“矾山寨”很可能就是黄帝战蚩尤的涿鹿之战之后在这里设立的一个兵寨,因为蚩尤寨只有一公里的距离,由黄帝驻兵而繁衍成村的,到了唐代就很有规模了。明代大移民以前矾山就只有这一个地方,大移民以后才形成的矾山堡。所以这个地方应该有数千年的历史了。只是各种文字资料没有记载而已。上世纪五十年代,矾山南关二百户也就矾山寨这个地方还有四面城墙,并有南门和北门两座大门和大门楼,墙同黄帝城的城墙很相似,黄土垒夯而成,高约6米,厚在3—4米。四角都设角楼碉堡,大门顶上都有三间碉堡式的房子。很有些军事色彩,也说明修建时以防御外面攻击而修建的军事设施,表明这里应该从军事角度而设立的兵寨。据老人们回忆,明清时期到民国时期,驻军都在这里,抗日战争中和解放战争中日军的据点和仓库。国民党军队、还乡团和仓库、监狱也都设在这里。所以这里应该是一个军事气味十足的兵寨。很可能“矾山”是从“阪山”演绎过来的地名,而矾山寨也可能是黄帝城、蚩尤寨之后的又一座兵寨,如果这个说法合理,那么这座兵寨也应该有数千年的悠悠历史进程。到了唐代矾山寨已成为当地很具规模的兵民同居住的一个寨堡,所以到了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年)设置矾山县,治在矾山寨中,后称为二百户。辖区从永定河南,现在官厅以西及现在的黑山寺乡、卧佛寺乡、太平堡虸蚄口、赵家蓬一带到涞水县野山坡一带。这一时期矾山寨不断扩大,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堡或防御体系,也称为当时政治文化经济的中心。宋金时期由于不断的战乱,郡县制基本在这里名存实亡。元代初,矾山县仍属德兴府,元至元三年(公元年)废矾山县,今矾山川一带属奉巠州永兴县(治今涿鹿城)。明初,矾山属怀来县属京师顺天府龙庆州。洪武二年(年)隶属永平府(今河北卢龙),次年改属北平府(今北京)。三十年(年)又属宣府镇,置怀来守御千户所,矾山为保安后所,辖43个村,并改名为矾山堡,从矾山寨到矾山堡历经了几千年的历史进程。清初,矾山为怀来卫辖区,属宣府镇。康熙三十二年(年),改怀来卫为怀来县,属宣化府,矾山为怀来县南路,名仍为矾山堡,共辖个村庄。从明代大移民开始,尤其是从山西榆次大槐树下移过来以后,矾山堡逐渐扩大,由原来的矾山寨向北扩展,并筑起了土城墙,修建了大门。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些城墙和大门楼都还完整的保存着。这可能就是矾山寨到矾山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中国的地方发展历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且地方发展的历史资料十分缺乏,有些东西只能在探寻的过程之中。“阪山”到“矾山”是不是一个地方的名称黄帝合符会盟大会的地方是不是在黄帝城南的土山平地上,当时的合符坛是不是孙文会老先生说的土台祭台?这仍然需要我们去不断地挖掘历史资料来证实它是真还是伪,因为有一点可以明确,涿鹿之战、阪泉之战都发生在这里,黄帝故城也在这里,胜利后大会盟的大会也应该在这里举行。矾山寨这个名称早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老人们称这个古城堡为二百户。但是它的四面城墙的遗址还在,老人们还能回忆出它原来的模样。里面石头铺成的街道,青砖灰瓦的房舍,高高的旧式大门楼,一蹲就是几百年的下马石,石鼓,精美的砖雕影壁,木雕的窗子,说明这里曾经是一个有过辉煌的地方,也说明它是一个十分古老的地方,更是一处集民居文化,军事文化,古建筑文化的历史博物馆。大门口的一块花岗岩元宝石曾是大门洞中的镇门之石,现在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观赏着矾山寨到矾山堡的不断变化。在查询历史资料的记载中,有矾山寨在今河北省涿鹿县矾山的记录。《金史·靖安民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兴定四年(年)二月封易水公,以涿,易,安肃,保州,石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石口,朝天寨,懽谷,车安寨隶焉,十月安民出兵至矾山,复取檐车寨”的记录。并且说明靖安民为九公中的易水公。在矾山寨攻下檐车寨后被蒙古兵围攻,被围后妻子儿女被部下掠出降蒙古兵,靖安民拒不投降,后被其部下叛军杀死于矾山寨。这里说的矾山寨就是现在人们称之为二百户的地方。靖安民(?——年)金奉巠州永兴(今张家口市涿鹿县人)。金朝南迁汴梁后,对河北河东的防御除留守守宫官兵外,主要依靠当地土豪和招抚的农民起义军。金宣宗兴定四年(年)金朝就封山东,河北、河东等地方较大的官吏、地主武装首领九人为公。九公之一便是中都西路经略使,易水公靖安民。金宣宗贞佑初年(年),靖安民参加了苗德润领导的河北起义军,苗德润有谋略,敢战斗,从蒙古军队手中先后夺回五十多座城池,被任命为中都留守兼经略使,靖安民作为苗德润的得力助手,也以此立下了汗马功劳,由谋客、千户、总领、万户、都统一步步当到知德兴府事,中都路总领招抚使。兴定二年(年),正积极准备恢复中都的苗德润遇害,靖安民接替他统领义军。次年被任命为中都西路经略使。后又被任命为德兴府知府,代理元帅左监军,行使中都西路元帅的权利。后被封为易水公,统辖涿、易、安肃、保州、石氏川、季鹿、三保河、北江、矾山寨、青石口、朝天寨、水谷、懽谷、车安寨也归他管辖。史称九公封建中就有靖安民是其中被封九公之一。靖安民受封后,也是雄心勃勃,想以军事上更大的功绩报效朝廷,并试图完成苗德润的未竟事业,恢复中都,可是大势已去,当年十月,靖安民出兵到矾山(今矾山镇)很快收复了檐车寨,并派兵驻扎。可矾山寨,檐车寨皆被蒙古军队包围,守寨提控马豹等劫走靖安民妻儿和一些老弱村民出寨投降,靖安民军中也发生了骚乱,一些人劝他出降以保妻儿,但靖安民和经历官都瑞拒不投降,被部下杀死。后金宣宗下诏,追赠靖安民为国尽忠的金紫光禄大夫。从上述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出生于涿鹿的靖安民曾战死于矾山寨,而矾山寨在当时郡县制已不复存在的背景下,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方,从大致上可看出它的辖区范围已经大于了唐代设立矾山县的范畴。经过多年的战乱到明代由大移民的推动,就成为了矾山堡。历史的风云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从矾山寨到二百户,再到矾山堡这些名称的更替,只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变化而已。二百户,矾山堡都永远地记在了人们的脑海中。从年到现在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八百多年又有过多少城头变幻的旗帜,又有多少战乱发生的故事,这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是,我们应该记住,矾山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曾经有过许许多多让人们永远不能忘怀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开垦的这片苍茫的大地。

PS:本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