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悟道与古为新——河北怀来县沙城镇第六小学楹联课程实践探索 本文执笔:黄永君 十年磨一剑,中华国粹留根脉 此校竞群芳,时代精英弄海潮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根与魂,要大力弘扬和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楹联是中华国粹,既是高雅的文化,又与广大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她不仅承载着民俗文化的悠久传统,更将古典的诗意与文学精粹汇集其中,蕴藏着民族文化的优秀基因。年,中国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面对全球化的冲击,继承楹联中深厚的文化传统,不仅事关民族文化的凝聚力,也是每个国人的职责使命。 创建于年的河北省沙城第六小学,现有在校学生人,在岗教职工人。12年来,为留住楹联文化根脉,学校积极开展“六个一”实践探索,即:一课夯底蕴;一报联万家;一操开百花;一组拓新程;一题促提升;一旗领人先,勇攀楹联教育教学新高,为楹联的传承与创新做出贡献。年,学校获“海峡两岸戏曲与国学传承交流基地”,连续5年获“全国中华古诗文诵读优秀学校”荣誉称号,挂牌张家口楹联教学示范基地,之后分获全国60所楹联教学示范基地之一、联教交流年先进单位等殊荣,成为怀来县国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1、一课夯底蕴 让楹联成为全校师生耳濡目染、喜闻乐见的教育校本课程。沙城六小从年将楹联课正式纳入校本课程,保证了课时、师资、评价等正常教学流程,其间不断发展,至今从未间断。学校开设楹联课,一开始作为选修课,侧重于培养个性,学生受益面相对较窄,随着学校在联教方面的社会影响力逐年提高,-学年第二学期学校将四、五年级《联林学步》联教课定为校本课程中的必修课进行教学,意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楹联文化品味,以此带动全校师生国学素养的全面提升。四年级学生由语文老师每周一节进行普及教学,五年级学生由黄永君老师每班每周一节进行提升教学。此举改变了原来一个年级选修楹联课只有一个班学生的现状,提高了联教的普及率与受益面。目前全校学生对句、文章多副、多篇发表在《雏鹰校报》《中国楹联报》《中华楹联报》《河北楹联》等报刊杂志,部分楹联作品在参加各级各类联赛活动中获奖。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很大提高,在参加市、县演讲比赛、国学知识竞赛、汉字书写比赛、小学段教学质量检测等活动中,学校选手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楹联教育丰厚了学生的内涵。 课堂教学是楹联教育的生命力,也是全面普及楹联教育的重要保证。在楹联课教学上,学校开展示范课、观摩课、赏研课、评优课等活动,怀来县中小学国学启蒙教育推进会、怀来县校本课程现场会及接待外县区教育系统领导、校长等观摩期间,刘洪枢、吴海东等老师作观摩课,年11月黄永君老师所作的《联有联律》一课在张家口市年校本课程优质课展示评比活动中获市一等奖。 杨英杰校长就楹联教育教学情况做汇报交流 2、一报联万家 学校《雏鹰校报》坚持开办“征联擂台”栏目,这已成为爱好楹联的师生、家长及社会人士展示自我的舞台,截止目前已编办57期,50比出句,发表入选对句多比,累计有3万余人次参与对句活动,其中5比出句被《中国楹联报》“征联大擂台”栏目选用,把擂台摆到了全国,全国多人次联家参与应对。学校师生、家长、部分社会人士踊跃应对,增强了互动交流,引起了更多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