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头沟区是西山的主体部分。西山所产煤炭、石灰、木材以及南北商品都要经由山道往来转运。 黄草梁路段的京西古道 京西古道并非是一两条道路,而是一张道路网,覆盖门头沟全境。这些古道主要有商道、军道、香道等类型。亘远的古道在门头沟蜿蜒盘旋,日久年深,构成了无与伦比的与大自然相偕的人文奇观,成为京西古代文化的重要标志和历史见证,向世人展示了北京城市深厚历史内涵的一个独特的侧面。 商旅古道 门头沟的古道密如蛛网,其中最主要的是用于贸易的商旅古道,最著名者有玉河古道、西山大路与斋堂川古道。 玉河古道是指自今石景山区麻峪村起,跨过永定河进入大峪村,经圈门的门头口村、官厅至王平口的一条古代道路,全长约27.5千米。其中圈门至峰口庵长6.5千米。这条古道修建于唐末,是门头沟境内有史可考最早的一条人工修筑的道路。 唐末五代时割据幽州(今北京地区)的藩帅刘仁恭称霸一方,拥兵以自重。为了转输钱粮,刘仁恭在玉河县境内山中修筑了一条道路,名“玉河大道”,后世将这条古道称为“玉河古道”。玉河古道在后来的辽、金、元、明、清均有补筑修缮,是门头沟一条运输煤炭的重要道路,极富历史文化价值。 西山大路东端起点在京西著名的大商埠三家店。从三家店过永定河到琉璃渠,从琉璃渠村开始进山,翻过水峪嘴、牛角岭,走石佛岭,最后到达王平口。 玉河古道上的蹄窝 石佛岭悬空古道 从平原地区而来的各条古道在王平口会成一条,出王平口向西北至庄户村、千军台村、王老庙。从这里路分两支,一支向西南去房山区大安山,一支向西北去大寒岭。古道过了大寒岭,就进入了斋堂川。从大寒岭向西下山时经煤窝四村,向北出3.5千米沟到军响村,从这里向东可到永定河与清水河相汇的青白口,溯清水河向西至斋堂,向北经桑峪、灵水、书字岭可到沿河城。向南经通州峪可到大安山,可谓是四通八达。 从军响村向西,经东胡林、东斋堂、西斋堂、高铺、下清水、上清水、杜家庄、张家庄、齐家庄,到达门头沟的最西端小龙门村,这就是斋堂川古道的主路。从这条主路上,分出来了许多支叉,形成了斋堂川古道的延伸线,通往斋堂川各村,在斋堂川地区形成了纵横交错的古道网络。 从西斋堂向西,进小北沟,经青龙涧、双石头、爨底下到柏峪,这条沟谷中还有黄岭西村和柏峪台村。从白村向西,到天津关(牛家村),走二道城子,翻越黄草梁,就到了河北省怀来县的麻黄峪。 军道 “军道”,顾名思义就是军队调兵遣将、转运军资的道路。门头沟是北京西部的天然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代时,这些地区的军用道路已经四通八达。唐代,幽州(北京地区)是大唐帝国的北方军事重镇,唐末卢龙节度使刘仁恭所筑的玉河古道在当时所起的作用并不体现在经济方面,更重要的是军事方面。北京城历史上的多次易主均与门头沟军道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五代后梁贞明三年(年),契丹兵围幽州,梁将李嗣源自此道出奇兵与契丹军在今大峪河滩一带展开激战,后来成为后唐明宗皇帝的李嗣源击败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数十万契丹大军,解了幽州之围。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李嗣源救幽州之战”。 北宋太平兴国四年、辽保宁十一年(年),宋军北伐燕云,兵临辽南京(今北京)城下,辽将耶律休哥走西山大道,迂回驰援幽州城,在今西直门外的高梁河大败宋太宗赵光义统领的大军。 多年之后,北宋与金联手灭辽,战争结束后,宋占据辽南京,更名为燕山府。然而好景不长,燕山府归宋不久,金国即准备南下攻宋。大将粘罕考虑到当时山后的奉圣(今河北省涿鹿县)、儒(今北京市延庆县)、妫(今河北省怀来县)等州都在宋军控制之下,且居庸关一线有宋军重兵防守,金军无法正面进攻,便决定从南到北迂回进攻居庸关后方,打开南下中原的大门。史载,粘罕“分兵由紫荆口金坡关入寇易州,即出奇峰,取凤山,治皇太妃岭道,以寇昌平县,则反顾居庸矣”。粘罕率金军绕开斋堂川及西山大路,从紫荆关(宋称为金坡关,在河北省易县西北)关东之奇峰口经涞水县野三坡入门头沟区境,再经凤山、皇太妃岭道进入现在门头沟沿河城地区的刘家峪、龙门口、三岔口(后来的沿河口,今沿河城),渡永定河,过向阳口、大村,进入昌平的南口,直逼居庸关。进军时,由于旧时修建的皇太妃岭道许多路段已经荒废,粘罕便命令士卒沿途边修道边秘密前行。大军行至居庸关后,守关宋军猝不及防,一触即溃,金军轻取居庸天险。此一役出其不意,如同神兵天降。之后,女真铁骑一发不可收拾,宋人连失燕云、河洛,一退再退,遂有靖康南渡、绍兴岁币之耻,一支从门头沟山道迂回而出的金兵,竟改写了历史的进程,令人感慨。 进香古道 京西门头沟寺刹云集,善男信女常到庙里去祈福纳祥、进香还愿。特别是每年的庙会期间,更是香客如云。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虔诚的香客们也在此修建了多条通往寺院的山道,以便通行,这些道路就称为“香道”。 描绘妙峰山进香的 古画 在庞潭古道上,至今仍可见香客用竹篓背负香烛徒步进香礼拜 香道有的是利用原有的道路改建而成的,有的则是新开辟出来的,因相信其路通神佛寓居之所,故香客解囊修缮不辍。 平日里,香道大部分路段都用于商旅之往来转输。门头沟庙宇众多,因而香道也就多,从东部的九龙山到西部的百花山,从南边的马鞍山到北边的妙峰山,条条香道纵横交错,密如蛛网。时至今日,许多路段保存完好,为躲避喧嚣、健步览胜的人们提供了理想的去处。 妙峰山金顶娘娘庙供奉碧霞元君,吸引着众多香客来此朝顶进香。旧时每年春秋两季庙会(以春季为主),北京的香客从德胜门、西直门、阜成门、广安门、西便门出发,赶往妙峰山,到了山脚下,就要走香道上山了。古时有钱的香客可以坐山轿(俗称爬山虎),普通人靠两只脚底板,虔诚的香客则是磕着头,从山下开始,一步一叩首地登上金顶娘娘庙。旧时,人们为了上妙峰山进香,从不同的地方开出了一条又一条通往娘娘庙的道路。在这些道路中,除了从北安河上山的中北道原是涧沟村一带人们出行去海淀的主要通道外,其余的道路平时仅有当地放羊、打柴之人才走。只有到了庙会期间,才有络绎不绝的路人经行此处。 妙峰山古香道上的万缘同善茶棚 民国时妙峰山香道上的香客队伍 九龙山位于门头沟区东部,山中煤炭资源丰富,在明清时期,山南山北煤窑数以百计,所出之煤炭是京城百万军民仰赖的主要燃料。九龙山庙会是旧时京都郊埛地方规模最大的行业庙会。庙中所祀之神为九天玄女娘娘,是煤炭行业的保护神,庙中香客大多是煤窑所在地的村民、开煤厂的商人、挖煤的矿工等。庙会期间,除了香会中的武会(花会)表演外,各村镇以及北京城里的商人、小贩也从四面八方云集到九龙山顶,各种商品应有尽有。每年从农历四月二十九晚上到五月初一上午,在进香的各条山路上,香客一拨接一拨,络绎不绝,比过年还热闹。九龙山顶的大空场上,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潭戒二寺进香道是指的是前往潭柘寺、戒台寺进香的古道。潭、戒两大寺院一东一西,相距仅11千米,而潭、戒二寺绝大部分的香客是北京一带的善男信女。香客们到两寺进香所走的基本是同一条路,他们大多先到达戒台寺,再前往潭柘寺。自京城至戒台寺的进香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南道,一条是东北道。所谓南道是指“卢潭古道”中的一段,即从卢沟桥至戒台寺段,或可称为卢潭古道东段。这条古道从石佛村中穿过,就到了戒台寺。东北道名为“庞潭古道”,即从石景山区庞村到潭柘寺古香道的东段,即庞村到戒台寺段。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使门头沟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古村落文化”,古村落的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明清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门头沟现在共有个古村落和10个中国传统村落,其中有3个村庄不仅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还被评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除了前文讲到的以琉璃制造业闻名的琉璃渠村外,还有爨底下村和灵水村。 在所有的京西古村落中,最为著名的非爨底下村莫属了。它位列中国第一批1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能够得此殊荣,绝非偶然。在经历了数百年的时光打磨后,爨底下村依旧保持了明清民居的原始风貌、传统文化的深刻印迹和山村环境的独特芳香。 从整体格局上看,爨底下村建在峡谷北侧的缓坡上,依山而建,层层升高,民宅排列高低错落有致。民宅以村北龙头山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呈扇面状向下延展,布局严谨和谐,灵活多变,井然有序,形散而神聚,使整座村庄建筑构成和谐的整体。村民因地制宜,巧妙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宅基地,将平原地区的大四合院,演变成为独具特色的山地四合院,村中民居整体为坐北朝南,现存院落74个,房间。现存民宅以清代四合院为主体,兼有少量三合院,但因地形制约,四合院往往并不规则。从高处俯瞰这一片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看似古堡又似山城,仿佛来到了西藏的布达拉宫。70余座灵巧多变的山地四合院沿山势高低分台而筑,层层叠叠,朴实厚拙;峦石原木建造的房屋、山石铺砌的陡峭台阶和街巷与青山相融。村中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是。 爨底下村是明代驻守爨里口的军士后裔繁衍而成的村庄,是典型的军户村。该村村民全都姓韩,是一座典型的家族聚居的村落。据韩门家谱记有“福、景、自、守、玉、有、明(奉)、万、宏、思、义、臣、晓、怀、孟、永、茂、广、连、文”二十代辈分,现已传到“茂”字辈。如按30年一代人推算,该村已有近年的建村历史,与明代移民的传说不谋而合。 历史上,爨底下古村经济以农业为主,同时,也利用自己在京西古道上的地理优势发展商业。古村地处北京通往塞北草原的古道之上,关外的大量物产如宣化一带的粮食、塞北的毛皮等常经此地运往京城。至清朝康乾时期,爨底下村已有八家买卖商铺、三四家骡马店等,形成了农、商结合的经济结构。 灵水村是一个以科甲而著称的古村。在年的中国科举历史上,举人、进士等高级仕宦阶层在这样一个小山村以极高的密度出现,使灵水村形成了崇文重教的优秀文化传统,也造成这里儒生多、商贾多、官宦多、名仕多的“四多”奇观。民国初年,这里还走出了6名燕京大学毕业生。正因如此,灵水村被誉为“京西灵水举人村”,入选了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水村的建村时间虽无确切的文字记载,但根据考据可断定,早在辽统和十年(年),灵水村就已经存在了,其历史极为悠久。灵水村还具有丰富的民间文化传统和健康的民俗风习,其民风淳朴敦诚,热情好客;村民喜好诗文,流传久远的“九曲黄河灯”是灵水人的拿手游艺项目;三百多年的“秋粥节”保留至今——此节是该村为纪念本村刘姓举人赈灾赊粮的义举而创立的,也由此而演变为现今的“举人文化节”。 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北京最高峰·东灵山 京师第一寺·潭柘寺 京西古村落群 北京道路的活化石·京西古道 北京民俗文化圣地·金顶妙峰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