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1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白癜风在线咨询 http://www.tlmymy.com/

年12月27日,延庆区作协和区图书馆联合举办“阅享·读者沙龙”活动,邀请区内文化名人陈超先生在区图书馆讲授“汉语言北方语言演变的活化石——延庆方言”,现场分享了延庆方言的历史成因、地域特点、文化魅力。(陈超:延庆人,原延庆县教委副主任,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原北京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北京楹联学会党支部书记、区诗词楹联学会会长。出版和编著《延庆旅游》《延庆地区常用歇后语》《延庆方言》等十余本书籍。)

延庆方言

——汉语言北方语言演变的活化石(讲义)

陈超

一、延庆方言的的界定及其在汉语言北方语言的地位

延庆这神奇而古老的大地,抚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淳朴、热情的延庆人。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理位置,特定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方言。概括起来说,延庆方言是延庆人创造、吸收、使用、传承的、以晋中南的语音为基调,融合了全国多地区特别是特别是北方地区、多民族的语言而形成的独特的地方语言。

延庆方言属于现代汉语北方语系,是比较接近于标准化、规范化的普通话,基本属于北京到西北到张家口大同片,但是又与这一片和普通话有着明显的差异,与张家口大同及延庆区周边的昌平、怀柔、怀来、赤城县亦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使很多人感到困惑。我们说,延庆方言是汉语言北方语系演变的活化石。

二、延庆方言形成的原因

延庆区三面环山,形势险要闭塞,但处于华北平原到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是华北地区和西北、北方联系的必经之路,南来北往和流动迁徙的人不断。历史上,延庆战乱频仍,处于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王朝统治的多次更替地区,是北京的屏障,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据专家考证,历史上有四次大的断代和迁徙,最后一次是在明朝。

辽金元时期,延庆属中心地区,县内有多处皇家园林。据县志载,金章宗出生在香营,元仁宗出生在香水园,延庆曾因是元仁宗的出生地,更名为龙庆州,直隶大都路。这三个朝代,也是延庆的繁荣稳定时期,居民人口相对较多。明王朝统一中国之后,定都南京,将北京由“大都”改为“北平”,并在八达岭一线构筑长城,防御元朝残余势力。因其初建国国力式弱,无力管理八达岭以北地区,明史载,“洪武四年三月……徙山后民万七千户屯北平。……是年六月,徙山后民三万五千户於内地,……”(见明史·太祖本纪),期间,延庆原住民基本都迁走了。朱棣当了皇帝后,将北平改为北京,将皇陵选址在昌平天寿山下。为了平定北方,他五次御驾亲征。永乐12年(年)第二次北征时,因看到延庆重要战略位置和优越的地理条件,再一次决定在延庆设州,为隆庆州。

设州后,人口从哪来呢?一是当时的军队变为军屯(少量),再一个就是移民。

从明初复设州迁民以实,同时有大批职业军户留在当地,他们大多是江淮祖籍,自然保持母语与新移民交流。因此说延庆话古老、深邃,许多俚语特立独行,仍然保留着古汉语的元素。明代当地一州五卫并存,军民垦殖屯戍中,形成独特的延庆话。这一点从明史、州志以及当时策划开发者赵羾(hóng)的诗文中都可以得到印证。

赵羾字云翰,河南祥符人,洪武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永乐9年,因赏赐朝鲜使臣未奏明皇上获罪下狱,出狱后被封为经略(经略:明清有重要的军事任务时特设,职务高于总督),使督建隆庆、保安(今涿鹿)。赵羾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派来的。他到任后,“分拨田土,创造屋居,定立市廛,开垦艺植,皆躬自履历,措置有方。三四年间士庶安辑,商旅交至,遂成都会之区,二州人颂德焉”(见清乾隆《延庆州志》)。

从赵羾的诗文中可以看到隆庆州的早期开发。他在《遂成鄙句以记其事实》的序中说:“予自永乐十二年冬……上命待罪塞垣,是时隆庆州民未到,唯本州官吏穴居野处,左右四顾荆棘萧然……岂意不到二三年间民益日广,相与披荆棘,除草莱,立成街市,渐至人烟繁多,百货骈集……”在他来延庆以前这里基本无人居住,更无街市和行政设置。赵羾等官吏兵丁先到,等候“迁民”的到来。他在诗中说:“驱除瓦砾辟荆棘,比屋闾阎结构新。”移民清除瓦砾,砍掉丛生的荆棘,村庄街巷家家户户建起了房屋。他的《再和城南绝句一十五首走笔成》诗中说,“卸却腰金出紫宸,丽尤来劝种田人”,卸掉礼部尚书的玉带离开了金殿,戴罪立功来到京北安抚种田的百姓。为什么要“劝种田民”呢?移民当时从家乡到这一尚未开发、环境生疏的地方定居,不仅需要解决实际困难,还要解决思乡之苦,所以需要劝导。经过两三年的开发,隆庆已是“旋垦荒田作小屯”(《城南书事》),“风光无复前时比,市有亨衢野有禾”。移民开垦了荒田,建起村庄,城镇有四通八达的道路,田野有庄稼。民心逐步安定下来,“北徙民今治常产”(《再成鄙句以示二三同志》),北迁来的百姓开始作长期打算,购置长久的产业。“自古桑干是战场,于今开拓入封疆。牛羊被野嘉禾产,从此迁民少忆乡。”桑干河流经的涿鹿、怀来,也包括今之延庆(因为妫水河是注入桑干河的),自古为用兵打仗的地方,今天开辟进入明廷的版图。山野散落着放牧的牛羊,田地中生长着丰收的庄稼,从此迁移来的百姓减少了对故乡的眷念。

迁来的人口从哪来的呢?赵羾(《再成鄙句以示二三同志》说:“嘉禾遍野丰年照,莫望并州是家乡。”这就是说,延庆的移民来自山西晋中南地区。而河北怀来、赤城的移民可能来自雁北地区。明初迁移到八达岭长城以南的原住民虽然有回迁的,但数量相对很少。所以说,延庆是移民地区。现在延庆最早的居民,多数是来自山西晋中南地区,因此延庆人的语音和方言,明显带有晋中南语音的特点。

延庆话保留了大批山西方言,如“机密(清楚、明白)、老爷儿(太阳)、后头爷(月亮)、合拉黑(擦黑、傍晚)、夜个(昨天)、小写子(xiězi小男孩)、妹子(妹妹)等等,特别是管崖子叫窑头,更带有山西的印记。

随着延庆州的设立,全国各地的移民陆续进入,使延庆话潜移默化。但这些影响毕竟是局部的,短暂的,少量的,大规模的移民进入就不一样了。最早一次大的影响就是清军入关,许多东北人特别是满族人到延庆,这些特权阶层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必然对延庆人产生巨大的冲击,许多东北方言和满语随之在本地流行。

如:卯劲儿(使劲)、胡造(把东西或事情搞坏)、疙瘩(地方)、鞋窠拉(鞋里边)、撮(吃)、饽饽(面做的点心)等。那个时期的移民虽然数量不少,但相对原有的居民来说,比例还是很小的,而且不是原有的基础居民,只是作为客体进入的,因此语言也就不占主导地位,只是一种“入乡随俗”的融入和结合,是对延庆方言的丰富。

对延庆话影响最大的是北京话了。这是因年划归北京市后,大批延庆人到北京学习、工作、生活、串亲访友,大批北京人到延庆下乡、工作、落户、游玩、串亲访友。、59年中央实验歌剧舞剧院下放,60年代工作组搞运动,60年代末干部下放、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居民安家落户等。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改善,相互来往更加频繁。象过去延庆人管香果叫胡拉车,现在已经很少有人说了,改称香果。把毛巾放在水里洗洗,过去叫“摆摆”、“涮涮”,现在很多人改说“投投”了。过去管找的女朋友(对象)叫媳妇,现在基本上改称女朋友了。其他如“步碾儿”(步行)、“潮虫”(原称破鞋底)、“吃挂络儿”(受牵连)、“臭了街”(食品过剩,成了滞销货)、倒了血霉(非常倒霉)、发福(恭维人身体发胖)、“干巴老头”(很瘦但有精神)、“过梭儿”(过了头)、“挤对”(欺负、贬低)、“开气儿”(衣服下摆开的短缝)、“甩脸子”(使性子让人看),等等。

到今天,延庆方言更加向北京话靠近,特别是青少年,讲的基本是普通话。当然,延庆人对外来语亦有适应性改造或有选择的用。如北京人说“你丫”、“丫挺”就没有被接受。北京人说家中老人为“我家老头”、“我家老太太”,延庆人多是说“俺老家”,“我老爸(爹)”、“我老妈(娘)”。北京人管食物变质或有异味叫(味儿),延庆人多说“不是味儿”、“好味儿”。

朝代的更替,社会的发展,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给延庆话打上深深的烙印。明清时的延庆州、永宁卫,进“州”进“卫”,现在还有老人这么说。当时军事活动多,留下许多军事术语,如小孩哭闹叫“闹营”,管在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太长叫“扎营”,管起内部矛盾叫“窝反”,还有“把边了哨”(太靠边)等。新中国成立后各个时期都有一些词语流传或消失。解放初期的“二尺毛”(妇女留短发)、“解放脚”、“剥削”、“寄生虫”等,合作化时期的“生产队”、“饲养处”、“工分”、“分值”、“走社会”、“社会话”(符合社会发展的话)等,年时的“大跃进”、“除四害”、“公社”、“社员”、“大队”等,以至于今天很多农村人还说“我们生产队”、“大队”、“我们社员”。三年困难时期的“代食品”、“净面窝头”、“黄金塔”、“小开荒”、“吃粮票(有正式工作,享受商品粮供应)”、“精神会餐”、“吃派饭”等;十年动乱中的“知青”、“安家落”、“小生产”等。80年代“万元户”、“承包”、等。到了今天,新词语大量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延庆语言,如打工、打的、大款、大腕、小蜜、黄米(暗娼)、板的、卡拉ok、网吧、上网、焗油、发廊、高消费、生态环境、环保、民俗旅游、白色农业、绿色食品、坐台、开涮、叫板、里白两道等等。今天的“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