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qsnbdf/180604/6302655.html 夏曆二月初二日,因此日風俗較多,又有花朝節、踏青節、挑菜節、春龍節、青龍節、龍抬頭日之稱。白居易二月二日:「二月二日新雨晴,草芽菜甲一時生。輕衫細馬春年少,十字津頭一字行。」唐代及其後民間以刀尺、百穀、瓜果種籽、迎富貴果子等相問遺,並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動。元人費著《歲華紀麗譜》:「二月二日,踏青節,初,郡人遊賞,散在四郊。張公詠以為不若聚之為樂。乃以是日出萬里橋,為綵舫數十艘,與賓僚分乘之,歌吹前導,號小游江。蓋指浣花為大游江也。士女駢集,觀者如堵。晚宴於寶歷寺。公為詩,有曰:『春游千萬家,美人顏如花。三三兩兩映花立,飄飄似欲乘煙霞。』……」 唐人於二月初二日曲江拾菜,士民遊觀其間,謂之挑菜節。劉禹錫淮陰行五首幷引·其五:「……無奈挑菜時,清淮春浪軟。」鄭谷蜀中春雨(雨,一作日):「……和暖又逢挑菜日,寂寥未是探花人。……」宋時仍延此俗。張耒二月二日挑菜節大雨不能出:「久將菘芥芼南羹,佳節泥深人未行。想見故園蔬甲好,一畦春水轆轤聲。自注北方治菜畦如棋枰,土極細勻。汲水灌之,次第相及。殊可觀也。」南宋此俗亦流行於宮廷,周密《武林舊事》卷二「挑菜」條:「(二月)二日,宮中排辦挑菜御宴。先是,內苑預備朱綠花斛,下以羅帛作小卷,書品目於上,系以紅絲,上植生菜、薺花諸品。俟宴酬樂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貴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賞無罰。以次每斛十號,五紅字為賞,五墨字為罰。上賞則成號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環、珠翠、領抹,次亦鋌銀、酒器、冠鐲、翠花、段帛、龍涎、御扇、筆墨、官窯、定器之類。罰則舞唱、吟詩、念佛、飲冷水、吃生薑之類。用此以資戲笑。王宮貴邸,亦多效之。」 花朝節,紀念百花生日,簡稱「花朝」,又稱「百花生日」「花神生日」「花神節」,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一般於夏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或二月十五、二月廿五日舉行。節日期間,民眾結伴至郊外遊覽賞花,即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北宋張宗敏《花木錄》:「春圃(即花朝)祀花姑。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可知北宋時,花姑蒔花弄草之形象已深入民間。清代厲鶚廣陵同人招集花畦看芍藥四首·其三:「分畦結屋祀花姑,金剪甘泉雅稱無。」自宋至清,民間各地百姓對花姑祭祀不絕。花姑於種花頗有建樹,自古被尊奉為花神。據《顏魯公文集》載,花姑名黃令微,臨川女道士。 汪灝《廣群芳譜·天時譜》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清光緒河北《光山縣志》:「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據《廣群芳譜?天時譜》引《誠齋詩話》:「東京(今開封)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花朝節與中秋節相對應。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記杭州俗:「二月望為花朝節,八月半為月夕也。」花朝節日期因地而異。至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故南方比北方提早幾日為節。 龍為我國傳統文化中地位顯赫之神物、祥瑞之物,亦為和風化雨之主宰。俗謂「龍不抬頭天不雨」,故龍抬頭意味天地交泰、雲興雨作,此為萬物生育之要件。傳統以龍為鱗蟲之精、百蟲之長,夏曆二月初正值春融大地、農事開始之時,又為百蟲出蟄、蠢蠢欲動之期,故民間有扶龍頭、引青龍、剃龍頭之舉,又有食龍皮、龍鬚麵、龍鱗餅等俗,還有停針、忌磨、忌食米等禁忌,以此助龍抬頭,以祈豐稔、招致福祥。 明代以後,二月初二日又有關於龍抬頭之諸多習俗,諸如撒灰引龍、扶龍、薰蟲避蠍、剃龍頭、忌針刺龍眼等節俗,其中許多與「龍」相關。二月二龍抬頭之俗,最早見於明代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卷二「春場」:「二月二日曰『龍抬頭』,煎元旦祭餘餅,薰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燕少蜈蚣,而蠍其為毒倍焉。少蚊,而蠅其為擾倍焉。蚤虱之屬,臭蟲又倍焉。所苦尤在編戶,雖預薰之,實未之有除也。小兒以木二寸,制如棗核,置地而棒之,一擊令起,隨一擊令遠,以近為負,曰『打柭柭』,古所稱擊壤者耶?其謠云:『楊柳兒活,抽陀螺。楊柳兒青,放空鐘。楊柳兒死,踢毽子。楊柳發芽兒,打柭兒。』……」 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二月二日,古之中和節也。今人呼為龍抬頭。是日食餅者謂之龍鱗餅,食麵者謂之龍鬚麵。閨中停止針線,恐傷龍目也。」清咸豐《武定府志》:「……以(二月)二日為春龍節,取竈灰圍屋如龍蛇狀,名曰引錢龍,招福祥也。」清人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鄉民用灰自門外蜿蜒布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山西《崞縣志》:「(二月)二日,以紅絲繫一錢,或於大樹、大石之根,用灰圍繞作線,併錢拖入室中,用一器蓋之,名為『引錢龍』。」又河北《永平府志》:「農家用灰自戶引至井,用糠自井引至甕,謂之『引龍』入宅,主有財。」此外尚有上工、試犁、戴蓬草、祭龍王、敬土地、謁高蹺、嫁女住春、童子開筆等節俗活動。少數民族亦有節俗活動,留待將來專文記述。 龍抬頭日許多節俗近現代仍存,山西《大同府志》:「二月二日,各村疃社醵錢獻牲,謂之『扶龍頭』。提壺汲井水注之,曰『引青龍』。」又「(二月)初二日,名為『龍抬頭日』。早刻,戶家按是年治水龍數,投錢於茶壺,汲水井中,隨走隨傾,至家則以餘水合錢盡傾於貯水甕,名為『引錢龍』。午間,多食麵條、粉條,名為『挑龍尾』。」民國《綏遠分省調查概況·清水河縣》:「(二月)二日,為『中和節』,俗以為『龍抬頭』之日。比戶居民,必於黎明往井泉汲取新水,置乾隆錢於水桶內,名曰『引錢龍』。……是日多剃髮,謂之『剃龍頭』。」此俗或有祓禊之意,今日仍多有於是日剃髮者。河北《懷來縣志》:「二月二日謂之龍抬頭,以近驚蟄也。各家晨起汲井華水,有祓禊之意。」 北方地區民間傳說武則天稱帝惹怒玉皇大帝,玉帝傳諭四海龍王不向人間降雨,後龍王體恤民情,違旨降雨,玉帝將其貶到人間壓於山下,並謂「金豆」開花時此龍方可升天。為解救龍王,民眾四處尋找金豆,次年二月二悟出金豆即玉米,於是家家爆玉米花,並於院中桌上供此玉米花,從而解救龍王。此後每年二月初二日,民眾有食爆玉米花之節俗。 ▍本文據相關文史資料綜合整理編寫,圖片來自網路,特此說明。 歡迎諸位點讚、分享。掃描二維碼關注「國語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