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年8月 北京上空的奥运会开幕式烟花吗? 神奇的大脚印、五环、笑脸! 据说,创造了奥运会焰火燃放数量与覆盖面积最多最大的世界吉尼斯纪录。 烟花,来自火药 早在宋代,老祖先就开始发明 中国用于烟花,西方用于枪炮 在张家口, 多年前, 有个民俗,每逢过年, “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 当年,张家口蔚县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买不起烟花,他们就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顿时,“铁花”绽放,绚丽无比。 “打树花”艺人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用特制的木勺将高温熔化后的铁水用力泼洒在坚硬的城墙上,稍有不慎,多摄氏度的铁水就会把表演者烧伤。 铁花漫天飞射,层层飞花如瀑布飞泻,耀眼夺目。为了营造更为热烈的场面,艺人会趁着前一场烟花还未散尽时,接连再泼上几勺铁水,火花此起彼伏,错落有致。 年12月,“打树花”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家口非遗过百,剪纸、社火、古民居、梆子、二人台、……张家口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悠久的历史,为张家口留下众多宝贵的文化遗产,很多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并独具特色。以人类发源地为特色的泥河湾文化,以中华文明发源地为特色的三祖文化,占全国长城总长六分之一、涵盖八个朝代的长城文化,以张北元中都为代表的辽、金、元古城址文化,以怀来鸡鸣驿为代表的中国古邮驿文化,以蔚县为代表的民间建筑和地方民俗文化,以口梆子、东路二人台、蔚县秧歌为代表的地方戏曲文化等。
目前,张家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项—— 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的5项:拜灯山、口梆子、秧歌、二人台、蔚县剪纸、打树花; 列入省级“非遗”名录的28项,如胡家屯社火、曲长城木偶戏、怀安县九曲黄河灯、柴沟堡镇郭玺熏肉制作技艺、沙城老窖酿造技艺、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阳原竹林寺寺庙音乐、三祖文化、干嗑、万全打棍等; 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83项,如广恩屯观音堂庙会、土窑洞、圪渣饼制作技艺、葫芦丝制作技艺、宣化葡萄种植技艺、西城镇王氏木雕、铜套印雕刻技艺、孟家坟民宅建筑工艺、蹦鼓子舞、冯子存竹笛演奏艺术等。 蔚县剪纸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剪纸又称窗花,是民间的一种传统装饰艺术。在全国品类繁多的民间剪纸艺坛上,蔚县剪纸以构图饱满、造型生动、色彩绚丽、工艺奇特的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被誉为华夏剪纸之最。它的工艺特点是阴刻为主、阳刻为辅、阴阳结合,用多色点染彩绘,雅俗共赏,工艺传神。 蔚县剪纸是民俗的产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写照,它题材广泛,内容繁多,有吉祥如意、戏曲脸谱、神话传说、花鸟鱼虫、家禽家畜等等。它色彩浓艳,对比强烈,装饰感强,民间味浓,富有节律韵味。蔚县剪纸以其妩媚娇艳、淳朴华美的艺术魅力为世人所青睐。 拜灯山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拜灯山分布于蔚县四乡及上苏庄周边地区。活动产生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在蔚县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且表现形式独特,民间民俗文化氛围浓郁。经有关专家考证,其原生态面貌明显,民俗文化内涵深刻,民间艺术品位较高,集祭祀、民俗、娱乐为一体,在蔚县及周边区域影响颇深。拜灯山民俗社火的基本内容由四部分组成: 一是点灯山。首先准备好祭祀供品和点灯山用的灯捻儿、灯盏、麻油等。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再拎麻油壶为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 二是拜灯山。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成“灯官”,坐在由四名“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在社火队伍中“老王八”和“老妈子”的引领下,从堡门外进堡,率村民及观光者一路敲锣打鼓到灯山楼前祭拜。 三是耍社火。拜灯山后,祭拜队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随锣鼓点儿开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戏,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 四是唱大戏。拜灯山的尾声在堡门外的戏楼,当祭拜队伍和群众由堡内涌出堡外时,戏楼前已经张灯结彩,这时,鞭炮鸣、鼓乐起、大戏开,由村戏班子演员为村民演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 二人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人台是一种较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形成和流传于内蒙古乌兰察布以及张家口市的康保县、张北县、沽源县和尚义县这四个坝上地区。因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以西流行的二人台有区别,又称东路二人台。 当时坝上高原一带为游牧地,随着蒙古民族的北移,由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的大批汉民迁入,将内地的秧歌、社火、道情等艺术形式带到了这里,吸收了蒙古民族的民歌、长调、打坐腔、“好来宝”,蒙汉两种文化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人们在消闲之余围坐在热炕头上自拉自唱,自娱自乐。 口梆子——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晋剧,在张家口市又俗称口梆子,分布于市区及各县。它是清康乾年间山西、陕西的梆子腔流布到张家口一带与当地秧歌剧、二人台等民间艺术融合而形成的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二百余年历史。 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和京包铁路相继开通,张家口商业十分繁荣,晋商把山西中路梆子牵引至张家口。口梆子与中路梆子相融,得到迅速发展。 口梆子在经久的发展过程中,包容了山陕梆子、中路梆子的基本形态,并且吸纳京剧、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剧种的优长,导入当地秧歌、二人台等地方民间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多元融汇,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受听易懂;音乐主格调鲜明而又丰富多彩;表演则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口梆子剧目丰富,文武戏皆备。 蔚县秧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秧歌产生于明末清初,至康熙年间形成了具有自己的剧目、音乐、表演、唱腔等内容的梆子腔剧种。蔚县秧歌,又称蔚州梆子,它产生于民间,由田间小调、民歌俚曲发展而来,大量吸收早期流传于北方地区的古老戏曲声腔,形成了较完整的梆子腔剧种。打树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树花分布于蔚县暖泉镇北官堡村。打树花表演是暖泉镇的春节传统节目之一,因泼打在堡墙上的铁水迸溅开来,状如火树银花而得名。打树花前,将所用的柳木勺在冷水中充分浸泡。待架起炼铁炉将生铁完全熔化后,五六个技艺娴熟、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羊毛朝外,以防溅落的铁水烧伤)的汉子,手持用水浸透的柳木勺,盛起熔化的铁水,轮番扬起泼溅在堡墙之上,迸溅开来的铁水如颗颗璀璨的珍珠串成的帘子,又如火一样的瀑布,气势磅礴,颇为壮观。 青铜器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的西北山一带有丰富的天然瓷土,当地俗称“矸子土”,此土带有粘性,是制作青砂器的唯一原材料。蔚县青砂器成分中含有人体生活必需微量元素15种之多,重金属和有重味金属含量均低于国家限定标准。 莜面制作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莜麦系坝上高原耐寒耐旱农作物。坝上一带农垦较晚,自清朝末期放垦至今,莜麦种植有百余年历史,莜面也一直是坝上人的主食。莜面有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共有数十个品种,其中蒸莜面常见的就有窝窝、馀馀、钝钝、饺饺、丸丸等各具特色17种做法。 蔚县古民居建筑技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蔚县古民居作为蔚县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集民俗、美学、建筑、雕塑艺术于一体,呈现出绚丽多姿的风貌特征。蔚县现存古民宅最早可追溯到明初,其建筑结构一般为四合院布局,多为土坯墙。一些大户建有“九连型”、“六连型”、“四连环”等院落,如在暖泉西古堡、宋家庄、南留庄、涌泉庄等村堡中均出现了高宅大院。为保护墙体,采用单檐悬山布瓦顶,屋顶平缓,前后檐插飞,出檐深远。到明中后期,民居由早年的简朴浑厚向精雕细琢方向发展,建筑形式多采用硬山布瓦顶,建筑0现大量砖、木、石雕艺术装饰构件。 涿鹿绕花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几个民间艺人用一根钢丝绳子,将一个装满铁屑、木炭、焦炭的圆柱状铁丝笼子捆绑在一根2米高的硬木花杆顶部,将花笼内的燃料点燃后,由八个身穿黄绸衣的艺人协力摇动,花笼围绕花杆快速旋转,越转越快,花笼内的木炭、焦炭急速燃烧,化铁为水,飞溅而出,甩向场地四周。一开始只是零星的火花飞溅出来,形成零星的火线,很快火花越"开"越大,最终形成直径达60米左右的缤纷耀眼的火瀑金花,如同天女散花,又如同流星飞瀑,使人恍惚置身仙境。葫芦丝制作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埙制作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炕围画制作技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北宗黄酒传统酿造技艺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元代都城变迁:从哈拉和林到上、大、中都 北方游牧民族,决定草原丝绸之路兴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