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逾年的白延古墟,历经明、清代及民国时期华侨投资使经济繁荣大发展,形成大白延侨乡人荣耀观念 据资料述载:在明正德年间,文昌县有九处大集市,而知白延市墟在明代中叶规模较大。并从《正德琼台志》成书于明代正德辛巳七月一事悉,设置白延都、市墟的时间是公元年农历7月,至今已经多年。 又据资料引述说,早在洪武二十四年(),知县魏绍文因扩建清澜千户所城,迁长岐驿来白延都,说明白延都在明初已经是军事、路邮、经济重都。按此说推算,白延古墟设都(行政)建市(营商)时间已逾年。 (转引自今日头条/《白延古墟:海南华侨看文昌文昌华侨看白延》-03-21由海南在线发表于旅游) 图为咸丰年文昌县志卷一“舆地图”。图上标明:白延市,即集市营商;又标明:白延都,即行政管轄。明代的“都”相当于现在的“镇”。白延早就具有镇的格局。古墟是指古老的市镇。(会文网群组林位民先生提供图片) (一)据老人说,白延市是姓林人的市,做大官的、有钱人开的市。 听说白延墟开埠的年代久远,可追溯到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湖峰林氏家族做大官的、有钱的人开的。也就是说,白延市的开埠发市具有官方背景和意义,为后来华侨经济的加入发展壮大奠定基础。比如,清代嘉庆年间湖峰人氏林英级,与定安人氏张岳崧是挚友,相邀一起赴京赶考,齐齐考中进士,而张岳崧更高中探花。可见湖峰村为官宦之地,其中十八行古民居系列建筑模式(如九牧堂等)以及诸如“上马石”古文物等等,正正是达官贵人居住地,官气处处的明证。 白延古墟自19世纪中叶以来,就以著名侨乡、“小香港”、“小上海”称誉于世。据白延市老居民以及村人回忆指,特别是清末至民国二三十年代,更是白延墟最繁荣鼎盛时期。在那个时期白延市有超过家商家,白延市商铺楼房也有超过间以上,在平日有3班车分別往来海口、定安及文昌运货运客。我伯父家鸿当年就是其中的一名司机(后去马来西亚定居)。商家还从国外进口发电机建电厂于夜间发电照明,引入西方工业革命科技文明进步的灯光,照亮具多年历史古墟熙熙攘攘的街市夜景。 墟上各行各业,一片繁荣兴盛,店铺有茶楼餐厅,特色美食,布匹百货,五金陶瓷,土产杂货,海鲜肉类,银器打造,银号当舖,钟表修理,裁缝制衣,勘舆算命,小摊小贩,锯木厂、榨油厂……各适其适,百业俱全。还提供其他服务如中西医、牙医、照相馆、打「门胎」,以及颇有名气的惠民产院,接生水平超好,大大提升婴儿成活率,闻名遐迩。以上营商环境,令白延古墟具有准现代文明的城市雏形。 早在19世纪末,香港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一早看准白延侨乡经济发展商机,就在白延墟开设银号,还有和记信局代办侨汇侨批业务。金融业界的进入,提供融资服务,便利资金流动,加强了商家们投资白延、建设白延的信心,更有力促进了白延商业经济的发展。 当年白延墟街道从市头大榕树下起,一条大约七八百米长的水泥地板大街直下向西,到市尾大榕树下街道转「一字过」列成横街,从市头到市尾街道两旁商铺林立,鳞次栉比,市场繁荣,歌舞升平,灯红酒绿,青楼笙歌,市面商店里摆售的是白兰地洋酒、英国三个五香烟、法国香水,进口皮鞋、西装领带,应有尽有。其他国产货、土特产商店亦成行成市,货品琳琅满目,无所不有。逢年过节白延商家出钱「绑来」文华红梅海南琼剧大班戏,在墟市上搭大舞台日以继夜演出不歇,三日六夜庆兴不在话下。 (原来白延三角街的三层楼,因破败已拆除) 青石板巷旁三层楼。白延市市容街道建筑物惹人,有二幢三层楼大厦。一幢三层楼高高屹立在直街中部位置(左靠着青石板巷/专家考察认为呈现着明代青石板铺设格调),雄视正北方后坡岭、白延岭一带。另一幢三层楼,屹立在直街尾三角街位置,向西俯瞰中山公园、白延溪及昌紫坑广阔田洋。当年除海口市得胜沙五层楼外,惟白延市有三层楼建筑物,连文昌县城都没有三层楼呢。 可惜从年日本鬼子侵琼开始,对白延市造成严重破坏,有三分之二的楼房被强拆运材料去会文建炮楼军营,这是对白延市商家经济最致命的打击。这个破坏和打击确实使白延商业经济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败。加上日本鬼子为掠夺中国资源的便利,开辟以会文为交通要道的新公路路线,使得白延市成为被公路交通边缘化的落后之城。 (二)赤子南洋发财不忘建设家乡,带钱寄钱回来投资营商,使白延市商贸经济大发展,并在村里修建洋楼。 海南侨乡看文昌,文昌侨乡看白延。我们白延侨乡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人到南洋谋生。听老人说,去南洋并不难,比如冬季里一刮东北风,从白延冯家湾渔港或长圮港,一扬风帆,顺风顺水而下,不出七日七夜就直达星马,并可转达印尼、菲律宾等地。 白延华侨遍布东南亚各国,人流物流、商贸往来频繁,发财不忘建设家乡。他们带钱寄钱回来在原村里祖屋位置修建洋楼,改善家人居住环境条件。据了解,上世纪20--30年代是白延华侨在侨居国经商最发达时期,他们带钱回乡修建起非常漂亮宏伟的洋楼大屋。 比如:蓝田村严家洋楼,后芳园村侯家大屋(解放初白延区公所曾在此办公),冠南林家双桂第洋楼,朝奎陶家洋楼等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像雨后春笋般在白延大地上前后相继拔地而起,体现和刻记了一个大时代白延华侨民居洋楼建设格调风貌。 白延华侨寄钱回乡在白延市投资或开办商店,走经商致富道路。同时也带动市圮村民做起小商小贩,经商致富。白延商家首先筹资修建白延街道,呈丁字形由东至西铺陈开来。从市头东(近白延一小)起,西至横街(近靠中山公园)。街道地板结构为进口「红毛花」水泥和优质钢筋打造,具较厚度及坚固度;路面呈指甲形状,中间高两边低,利泄雨水。即使暴风雨交加满街是水,一旦停歇,雨水去得干干净净,一滴不留。 当年白延饮食业生意兴隆,深受食客欢迎。许多老人对过去白延发茶楼盛况念念不忘,啧啧道来。墟上有多间闻名茶楼食肆,一是传香茶楼,二是淑道茶楼,三是上海茶楼;另有驰名陆家双妹「粿仔」,从天光卖到夜晚;还有多种糕点、香糖、糖贡、信筒饼等可口美食,满街溢香。 忆当年,日军战机轰炸白延留下弹坑。至今在婆祖庙门前沿直街向东大约60米处,仍可看到日军侵琼轰炸白延市时留下的炸弹坑穴,从陈年的炸弹坑痕迹情况可看到,街道路面水泥结构非常坚固,不易撼动。战后据知情人透露说,这颗炸弹本来是投掷去炸直街中部那幢高耸的三层楼的,却没炸成而致幸存下来。 (未完待续1/7) 附注 参阅注1:解放初,白延区区公所早先设在汉园村吴淑道大院,后设在后芳园村侯家大屋,首任区长符国光(后调广东省地质局),接任区长许国(后任海南行政区政法委书记);58年成立人民公社首任书记黄东贵,撤区建社交接仪式在侯家大屋举行。侯家大屋于30年代初修建,大围墙庭院,坐西向东,二进正屋砖瓦建筑,走廊钢筋水泥平顶青石柱结构,连结八间横屋,装潢富丽堂皇,形成舒展转圜空间。屋主人侯会骖,马来西亚华侨。 初稿于28/12/修改于香港菊园22/1/作者简介上矩形张德虎,历任海南自治州通什车站政工干事,海南汽运自治州分公司政工科干事,后定居香港任交通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办公室高级文员;退休后在香港东方日报编辑部任职,现在香港的士司机从业员总会任职。另任香港文昌社团联会董事,及任香港硬笔书艺会暨香港书法协会副会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张德虎供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只为学习交流,图片、视频汲及肖像、隐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即行删除或者协商许可使用事宜。 会文网讲会文故事,留住乡音永续乡情 投稿邮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