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8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我现在来到的是土木镇太平沟村,村里有一家民俗馆,那里收藏、陈列了我县境内及周边县区数千件老物件,有石器、陶器、农耕用具、早些年代的生活用品、工匠的用具还有一些文史资料等等。今天啊,咱们就一起去参观一下太平沟民俗馆,去感受时代的变迁。

太平沟村历史悠久,大约有五六百年的历史。太平沟民俗馆是由太平沟人李俊峰创办的。这个由两个石磨架起的石槽就是民俗馆明显的路标。太平沟民俗馆位于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内,院里十分幽静,一面墙上陈列着一些不同年代的黑陶罐。李俊峰正在小心翼翼的擦拭着这些陶罐。

太平沟民俗馆共分为八个展厅,第一展厅是太平沟的人和事;第二展厅为远古时代;第三展厅是民间工匠;第四展厅为契约精神;第五展厅为桑感文化;第六展厅是农耕文化,展示了在农耕时代太平沟村民生产生活的工具及图片;第七展厅为红色记忆;第八展厅展示了近代画匠的玻璃画。在第一展厅中展示了太平沟野场疙瘩远古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景,以及太平沟村走出的人和事,还有从村民手中收藏来的生活用具。这个可以放斤玉米的粮仓大篓,见证了太平沟村自明朝大榆树迁徙以来四五百年的发展史;李俊峰家至今留有的半陶瓦罐茉莉谷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见证。这一件件的物品展现了太平沟村在岁月辗转中的变化。

历史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麻绳是九十年代之前生产生活中很重要的用具,打麻绳也就成了工匠的一门手艺。这里还有很多匠人使用过的工具,有擀毡匠用的擀毡工具,打铁的工具、皮匠的工具、鞋匠的工具、木匠的工具等等。各种各样老工匠艺人的原始工具虽然大都已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无不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

在“契约精神”这个展厅中,我们看到了村民保存的从乾隆年到新中国成立的地契,反映了太平沟村土地变革的历史。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农村的面貌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百姓生活蒸蒸日上,但与此同时,表现中国农村农耕文明的物件也日渐消失,中国几千年农村生活的文化也慢慢的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李俊峰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农村的农耕生活,四处收集了这些农耕用具,展示在了第六展厅中。这个展厅中有马、骡、驴耕地图,播种耩地薅地锄草图,轧场、赶大马车收秋图。木犁,粮篓,水缸,木芊,木耙,二股插,三股插,斗,升,坯模子,扇车等工具。

其他展馆中还收藏着瓷盘、瓷碗、瓷壶、瓷缸,夜壶,园笼、卖麻花的挑子等各种民俗老物件以及红色年代保存下来的水银镜子,毛主席铁皮挂像,大字报,毛主席文选等等。在最后一个展厅中,我们看到了近代玻璃画,由于这种玻璃画需要从背面反着画,画匠的这种技艺让李俊锋感叹不已,收藏这些玻璃画,李俊峰也是下了一番功夫。

太平沟民俗馆几千件收藏,都是李俊峰一件一件辛辛苦苦的收集起来的,每一件都有一个故事,每一件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作为一名历史老师的李俊峰意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翻盖新房,搬进新楼,一大批具有历史意义的民俗老物件可能被抛弃,可能遭到破坏,也可能销声匿迹。他有了筹建民俗馆的想法,不仅盖新房做场馆,还大量的寻找、收购老物件,太平沟村民首先成了他的目标,耧,盘、铜瓢,犁、石磨,表,烂花瓶等都是从村民家找来的,后来怀来县境内,甚至周边县区,李俊峰都跑遍了。在收集藏品的过程中他不仅丰富了知识,也了解了家乡的许多故事和沧桑变化以及一些失传工匠的技艺。

太平沟民俗馆通过图文资料、实物展示等形式,用一件件物品承载历史,用一幅幅图片记录变迁,用一处处实景浓缩记忆,旨在唤起人们对曾经艰苦岁月的回忆,对当今美好生活的珍惜,怀念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的历程,唤醒人们继承老一辈勤劳朴素的精神,让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

太平沟民俗馆的藏品,李俊峰都视为至宝,但是这些收藏对于他来说却不为增值,他认为,让更多的人接触古今文化是比收藏更为重要的责任。希望更多的人可以来到这里摸一摸民间工匠的铁锤与斧锯,品一品匠人那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读一读先祖的笔体和他们生活的艰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写几笔感悟,触摸历史,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分隔线----------------------------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