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3/31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河北涿鹿保岱古城北三里处的历山上西北处,距保岱8里,还有一处五千年前的人文景观,即神性又传奇,也是炎黄尧舜时期的文化遗产,即炎帝发现黄酒处。藏在笔架山峡谷里神农炎帝开垦出的古老四顷地,如桃花源一样,不被外人知。其不但阅历深且风水好,还有许多始祖创世故事,炎帝发现黄酒处的龙洞就是其中之一。传说炎帝在此烈山垦田后耕种的是黍米(今天作黄糕的黄米,又称粘性糯米),大部分是红黍与黑乌嘴黍。因为要把籽种藏起来,负责耕种的人们把种子放在温度适宜的龙洞中。一年,去取黍米种准备播种时,老远就闻到一股醇香,人们进洞后一看,原来龙洞里进了水,种子被浸泡已经发酵成一大潭红水。有人禁不住这股香气,就尝了这种泡了黍米的水,喝了后肚子很舒服。大家惊喜万分,都去取这种水喝,喝了后肚子涨的不涨了,不想吃饭的想吃了。原本黍米碾出的黄米就是补肚的,现在用黍米泡的琼浆比黄米糕还开胃啊!炎帝知道后,就开始造黍米水喝,因为当时还没有酒这个字,炎帝给这水现造了个名字叫“鬯(同畅)”,因为这种水喝了非常畅快,又是在山洞里用黍米自酿流出来的。“鬯”必须在合适的季节与温度下才能酿出来,很稀缺,古人就只做为祭祀时用的一种供品。这就是黄酒的起源。后来人们发现黄酒有很神奇的保健作用,尤其能够和脾养胃,美容养颜,益寿延年。从那时起,有人就用红黑黍米造黄酒大量饮用。“鬯”即黄酒是炎帝的发明。《辞海》黄酒条注:“小米黄酒以糯性小米为原料,产于我国北方。”现在有赤城县人在怀来沙城办的“张家口北宗黄酒酿造有限公司”的黄酒原料中的糯性小米即黍米,尤其是红黑黍米,就是从四顷梁购进。多少年来,四顷梁的四百亩地为山地,浇不上水,靠天吃饭,只能种短日期黍米,他们的黍米全部卖给该公司,且供不应求。在该公司的宣传册上有这样的诗句:“华夏文明五千年,三祖圣地话开篇;炎帝百草疗民疾,发现五谷是天缘。刀耕火种四顷梁,原始农耕五谷现;洞藏种子遭水浸,地蕴天成琼浆见。炎帝实践工艺定,取名为鬯传民间。黄酒始于合符地,华夏史册有记传;涿鹿阪泉两大战,黄帝统一华夏天。中华合符涿鹿地,祭祀招待用在先;首将鬯名更黄酒,合符成果始流传……”黄酒始于炎帝,炎帝教人在四顷梁种黍米,四顷梁的红黑黍米质量最优,至今仍然是酿造黄酒的上好原料,别处比不了。当地人说历史上四顷梁的红黑黍米做的黄酒都是历代进贡皇家的祭酒,皇宫里派人来护卫。由于得到皇家的保佑,黍地里的黍米都是双穗,年年丰收。明朝山东按察史晏壁慕名来此一游,写下多首赞美涿鹿的诗,其中有《龙门晚翠》:“龙门高峙势如悬,青削芙蓉带暖烟;百仞红崖丹照日,千障乔木绿参天。神跤腾跃桃花浪,嘉谷骈生黍稷田;赫赫皇威振沙漠,不须神箭定三边。”由于有皇家的福星照耀,四顷梁、黍米、黄酒,成为古地炎黄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四顷梁虽然距离古城保岱8里,但是炎帝时这里还没有村庄,四百亩地属于国家所有。而保岱古城正是舜的祖辈的封地,由舜祖上管理,到了汉朝、北魏、唐朝时仍归潘县、燕州、妫州管理。现在四顷地属于溪源属下的四顷梁自然村,是这里全村几十口人的生活保障地,由于地势高,山路陡,他们种地仍然赶着马车,家里养着驴骡送粪驮粮,石碾、石街、清泉、老树、龙门湖。朴实的山民年年把地整的畦格分明,种的翠绿嫩黄,山村古画一般静美。由于时间久远,沧桑互变,炎帝发现黄酒的龙洞已经难以寻觅了。而古舜都与古四顷地、保岱古城、历山古庙及四顷梁、溪源村、上下护路村都是西古道上分不开的一处处古久人文景观,共同的华夏始祖——炎黄尧舜家园。四顷地与黄酒洞,一片种了四千多年的土地,一个造出黄酒的地方。一幅古色古香的山水画卷,极富传奇的古老山水景观,一处不容忽视的炎黄尧舜创世圣地,是古舜都保岱周遭的五帝文化重要内容,涿鹿这只五千年文明史摇篮内的一簇鲜艳花朵,值得赞颂言说。(年7月2日)(保岱文史研究会,请大家斧正)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