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距今约1.6万年的阳原泥河湾马鞍山遗址,发现了古人类使用石英砂岩制作的串珠装饰品,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北方宗教起源、美学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发现串珠装饰品 “表面经过磨制而光滑圆润,与之前出土的鸵鸟蛋皮装饰品在大小、形态、制作方式上一模一样的石英砂岩装饰品,直径0.5厘米以内,表面附着红色染料,应该是赭石或者是红色的砂岩。”这是不久前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距今约1.6万年的泥河湾马鞍山遗址发现的,古人类使用石英砂岩制作的串珠装饰品。 马鞍山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中部西水地村西南,属于虎头梁遗址群的一部分。虎头梁遗址位于阳原县东六马坊、桑干河流域虎头梁村二级台地上。遗址出土石器有盘状石核、楔状石核、石叶、柱状石核、尖状器、砍砸器、刮削器等。虎头梁遗址其年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1.05万年。因其发现早,影响大,对研究旧石器向新石器的过渡,陶器和农业的起源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每年都有考古队来到泥河湾盆地进行考古发掘,去年,在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等遗址发掘的考古队就达6支,其中就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马鞍山遗址考古发掘队。经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马鞍山遗址考古发掘平方米的范围,而这一发掘考古任务是在前年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的。”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管理委员会文物与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孙永春介绍说。 去年6月,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队伍进入到马鞍山遗址现场进行发掘。进入8月后,阳原境内雨量增大,且考古现场处于低洼之处,雨水浇灌后,对考古现场造成了影响,在8月底马鞍山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就基本结束了。但经过两个多月的考古发掘工作,已达到了预期目的。 古人类频繁在这里活动 “该遗址发掘出上万件石制品、碎骨、动物牙齿、炭屑、鸵鸟蛋皮装饰品、染料、植物种子等遗物,被认为只在该遗址旧石器时代出现的细石叶技术在全新世地层中被发现,这为中国北方乃至东北亚地区细石叶技术的起源、扩散等科学问题增添了新的坐标和证据。”在去年12月13日召开的东方人类探源工程---泥河湾工作汇报会上,负责马鞍山遗址现场发掘工作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博士关莹详细介绍了相关的考古发掘工作。 据关莹介绍,年发掘出土的与鸵鸟蛋皮装饰品在大小、形态、制作方式上一模一样的石英砂岩装饰品,为研究中国北方宗教起源、美学起源提供了重要资料。 因该遗址处于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的关键时期,不排除有磨制加工材料的可能性,为此,考古队在火堆遗迹旁选取了具有磨光面的砾石断块表面,后经实验室提取,发现了加工植物遗留下来的淀粉粒。另外,该遗址也并非单纯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古人类在该遗址的活动可从旧石器时代一直外延到唐、宋、辽、金时期,是被古代人类频繁利用的一个区域。 对美的追求与向往 “从表面上看,石英砂岩装饰品仅是一块石头,不像现在市面上流行的珍珠、玛瑙等装饰品那样漂亮,美观,或许引不起人们感官上的愉悦,但它是古人类的装饰品,反映出古代人类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孙永春认为。与此同时,这些饰品反映了当时古人已有较高的审美意识和制作工艺。 孙永春还介绍,阳原泥河湾遗址群是世界最早的人类发源地之一,境内拥有国际地质考古界公认的第四纪标准地层、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和人类旧石器遗迹,是能与东非奥杜威峡谷媲美、对“非洲单一起源论”提出挑战的世界级人类文化宝库。 阳原泥河湾遗址群位于阳原县阳原盆地泥河湾层分布区。南北以群山山前为界,西至山西省界、东至宣化县界,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70公里。在这一范围内,分布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化石点余处,其中马圈沟、小长梁、东谷坨、侯家窑-许家窑、虎头梁等遗址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白癜风好了白癜风早期如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