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登高望远的时节,赏秋不可错过的小村——昌平长峪城村。 长峪城村 长峪城村位于北京昌平区最西北部海拔余米的高山上,在它的附近就横卧着北京境内平均海拔最高的长城段——长峪城长城。 长峪城村西邻门头沟和河北怀来县,北临延庆,东边是昌平,鸡鸣四区县,仅一条路与外界相通。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要、路窄狭长、山谷长达十余里,故名长峪、长谷或常峪。通往长峪城的公路盘旋在秋山红遍的林间,风景怡人,被选为北京国际自行车赛的路段。独特的地理位置,相对封闭的条件,造就了这里独特的历史人文积淀和自然生态环境,是颇具特色的传统古村。在历史上,长峪城是京师西北的重要门户,是居庸关西路防线的一座军事要塞。明正德十五年(年)修筑关城,称长峪城。它与镇边城,白羊城并称北京边关三城,是古时军事要地。城池跨东、西两山之要冲,城高六米,设城门、水门、敌台各两座,角楼一座,城铺十间,边城四道,护城墩六座,及其他军事设施。由一名总统领军兵守卫长峪城及下属15处隘口。明万历元年(年)在城堡南侧增筑新城,新城规模不大,有南门和瓮城。据《西关志》记载:长峪城落成不久,就建起了四座庙宇,即城隍庙、关王庙、玄帝庙和娘娘庙,后来随着发展又修建了一些庙宇。有了城池,当地居民就随着军队进驻而入城内定居,以避战乱。明朝中期的统治者制定了“饥民有田”的政策,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移民,山西大量移民的到来使长峪城的军民比例逐渐发生着变化。清朝入主中原后,因与蒙古各部落订立互助盟约,形成满、蒙一家的局面,长峪城的军事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而最后完全成了一个军事古城中的民居村落。长峪城村规模不大,但形成的历史长,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加上当地与移民文化的融合,让这里的文化充满了神奇的魅力。真正能代表长峪城文化的是梆子戏和九曲黄河灯阵,历经数代不衰。长峪城村的“大戏”俗称“梆子戏”,又称“老调”。它的历史渊源与明代移民紧密相关,其表演形式和曲目上也无特殊之处,最大特色是它具有独一无二的唱腔曲调,既有山西梆子的高昂又近似河北梆子的曲味,是在这两者之间形成的一种独特曲调。这是当地文化与移民文化融合的结果,在北京地区保留村戏的为此一村。九曲黄河灯阵 每年正月十五,长峪城都要举行灯节,灯节里最有情趣的就是转“九曲黄河灯阵”。九曲,即用木杆或玉米秆扎成弯弯曲曲的道路,有出口,有进口,宽约一米,游一次行程约一公里。木杆或玉米秆均为两米高,按规定的距离和路线串栽在地上,木杆上的灯数,一般为盏,象征一年天,宛若五彩缤纷的银河落地。各种社火队伍,以及村中男女老少,也依序进阵,人们自由自在地扭动、转悠和徜徉,一派热闹景象。 村北公路尽头的山脚下有一个小广场,这里可以通往长峪城登山步道。沿着步道拾阶而上,二十余分钟后便是一片平湖秋色,这就是曾经的长峪城水库,如今已换了一个更有气势的名字——龙潭湖。沿着湖边蜿蜒曲折的木栈道继续攀登,很快就能到达尽头的观景台。清风徐徐,向下望去,湖水波光粼粼,水光中青山微动,远处山色变幻,美不胜收。弃道而野行,一片高大挺拔的白桦林赫然眼前,周围灌木丛生茂密,草色深浅不一,山野已经初现斑斓,喜欢秋的人也许更爱这样的景象。享一日山中秋色,听一出村头社戏,品一桌特色“猪蹄宴”,秋日正浓好时节,长峪城村走一趟吧!责编:田小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