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5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編者按:《今天》年秋季號「視野:李零特別專輯」已經面世。分“我的天地君親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舒之橫四海”、“卷之不盈懷”五個部分,編入李零文字合共十六篇。“今天文學”將陸續與大家分享特輯文章,敬請關注。』

▎說中國山水(下)

——以太行八陘為例

四、太行中段:滏口陘、井陘和滹沱河道

太行山的中段有兩個陘:滏口陘和井陘,井陘的北面是滹沱河道。

1、滏口陘,是滏水東出的山口。滏水即滏陽河。此水發源於鼓山,即邯鄲市峰峰礦區的南響堂山。上面說,大同到洛陽要走長治,這條南北大道,從黎城分出個橫道,經河北涉縣、武安、磁縣,可達邯鄲。它的出口就是滏口。這個出口外有三個古都:邯鄲、鄴城和安陽。滏陽河南有漳河。漳河是從山西,穿太行山流過來。漳水分清漳、濁漳。濁漳水是合長治地區的潞水、涅水、武鄉水匯成的大河,清漳水是從和順、左權方向流來,二水在河北涉縣南端一個叫合漳村的地方匯合,向臨漳方向流。臨漳的漳就是漳水。臨漳西南有鄴城。鄴城是曹魏的首都。鄴城的南面是安陽。臨漳屬河北,安陽屬河南。最近發現的曹操大墓(高陵),地點屬於安陽,其實就在鄴城旁邊,離西門豹祠不遠。安陽是商代晚期的首都,它的西邊靠着林州。林州有個林慮山(原來叫隆慮山),即紅旗渠穿過的地方,風景最美,我們也去了。這回,我們順着濁漳河走了一趟,從山西平順的龍門寺一直走到合漳村,看見兩條漳水在這裏匯合。吳起說,“殷紂之國,左孟門而右漳、滏”,有險無德不能守(《戰國策?魏策一》)。司馬遷引之,把“左孟門而右漳、滏”改成“左孟門,右太行”(《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可見太行主要就是指漳、滏穿行的太行山。阮章競有詩,“漳河水九十九道灣,層層樹,重重山。層層綠樹重重霧,重重高山雲斷路”(《漳河水》),一路上,我經常想起這幾句詩。漳河水流過的山是什麼山?就是殷紂之國依託的太行山。滏口陘是從長治去邯鄲的大通道。③這條路非常重要。商代青銅器西傳,從安陽傳到長治地區,就是從這條道傳入。周滅商,先滅黎,也是為了控制這條道。黎國在哪裏?有新出銅器為證,就在黎城。北朝石窟寺藝術東傳,也是從這條道傳出,著名的響堂山石窟(分北響堂和南響堂)就在滏口陘的口上。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條通道太重要。我二姐生在武安,我生在邢台,我的父母是從這條道,走出太行山,從邯鄲到正定,把我們帶到北京。這一路有很多標語,都是宣傳科學發展觀,但沿途的工業污染實在太厲害,天空灰濛濛,空氣充滿刺鼻的氣味。

▲太行八陘圖

2、井陘,在滏口陘的北面,差不多正好在38°線上。這條道,古代是正定到太原的交通要道,現在是石家莊到太原的交通要道,很有名。陘口叫土門口,在鹿泉縣西。土門口上有土門關。我們順國道走,先看土門關,再看古驛道。當年,秦始皇第五次巡遊,死在沙丘(河北廣宗),運屍體的車就是從這裏進山西。李斯秘不發喪,假裝秦始皇還要視察北方的邊防線,繞道九原(今包頭),從直道返回咸陽。當年,韓信背水一戰,也是在這裏打的仗。現在的石太鐵路和石太高速就是傍着這條古道,現在仍是一條經濟大動脈。

離開中二陘,往北走,這一段古人叫恒山。它旁邊,河北中部,保定、石家莊一帶,是戰國中山國、漢代中山國和恒山郡(或常山郡)所在,定州和正定是中心。北嶽恒山,現在叫大茂山或神仙山(米)。五嶽,廟和山都很近,只有北嶽,廟在曲陽,山在唐縣(唐縣和阜平、淶源的交界處)。從曲陽縣城到大茂山景區,車程約公里,相當遠。

太行山的北段,被一條大河切割,這條大河是滹沱河。滹沱河也是一條通道,但不在八陘之中。我們走太原,北上五台,從慮虒古城到靈壽古城走了一趟,就是沿着滹沱河走。

慮虒古城在滹沱河的上游,五台縣城東北角的古城村。城在濾淲河上。這座古城是沿着一座土原的外緣修築,城圈很不規則,不是一座方城,和常見的中原古城大不一樣。

我們沿着滹沱河走,路況很好,風景很美。誰說滹沱沒有水,一路都是水。

靈壽古城在滹沱河的下游,河北平山縣。車入平山,河床漸寬,有兩座大水庫,一座是崗南水庫,一座是黃壁莊水庫。

這座古城也很不規則。中山王錯,大墓在城西,靠南,背後是月牙形的山口,前面是黃壁莊水庫,滹沱河最寬的地方,風水很好,可惜有一條鐵路穿城而過。

這裏,我來過好幾次。30年前,我討論過這座大墓。

▲兆域圖,七十年代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第五代國王王陵地宮出土

我們看墓中出土的規劃圖(《兆域圖》),坐北朝南看,這座王陵本來有五座墓,王在中間,先死的老王后(哀后)在他左邊(東),年輕的新王后在它右邊(西)。兩個王后旁還有兩個夫人。最後為什麼只有兩座墓,原來趙滅中山,把其他三個女人搶走了。預留的三個穴位根本就沒修。

中山是個白狄國家,佔據着河北中部,正好堵在趙國從邯鄲北上的路上,並卡住了滹沱河和井陘口。中山為什麼叫中山,我懷疑,不是指“山在邑中”或“城中有山”(《水經注?易水》),而是指這個國家位於太行山的中段。司馬遷說,“(趙)滅中山,遷其君于膚施,起靈壽,北地方從,代道大通”(《史記?趙世家》),什麼是北地?什麼是代道?過去不明白,現在走一趟,你才知道。原來,北地就是今淶源、蔚縣一帶,代道就是下面要講的飛狐、蒲陰二陘。司馬遷說,趙滅中山,把最後一個中山君遷到膚施,這個膚施在哪兒?過去都以為是陝西的膚施,也就是現在的榆林一帶,不對。榆林太遠。其實,這個膚施不是陝西的膚施,而是山西的膚施。山西的膚施是慮虒。膚施也好,慮虒也好,都是得名於滹沱,很可能是個匈奴語的名字。趙滅中山,只是把這個亡國之君,從滹沱河的下游送到了它的上游。④我們走的就是這條路。

嚴耕望說,這條古道,古代不太出名,因為河北北部去山西,主要走北線,即從懷來走宣化、大同去太原。⑤但這條古道還是很重要。⑥

五、太行北段:飛狐陘、蒲陰陘、軍都陘

考察北三陘,我們是利用五一長假。我們從十渡、野三坡走,先去易縣,看紫荊關,然後去淶源,西去靈丘,北上蔚縣,最後從懷來去居庸關,從居庸關回北京。

1、飛狐陘在蒲陰陘的上面,飛狐陘算第六陘,蒲陰陘算第七陘,第六第七是從北往南數,其實是上下貫通,從代地到河北中部的一條道。飛狐陘是蔚縣到淶源的通道。蔚縣很重要,是代國的中心,趙武靈王滅中山,滅代,攘地北至燕(北京)、代(蔚縣),西至雲中(托克托)、九原(包頭),是想抄秦國的後路,從九原南下,直撲咸陽。後來的秦直道,就是這條路。代城還在,城牆高大。它和慮虒、靈壽二城一樣,也很不規則,形狀近乎橢圓,周長上萬米。蔚縣西,山西渾源出過著名的渾源彝器,就是趙國在代地的遺物。這次去蔚縣,是從淶源北上。車出淶源大北關,北行約19里,是張家鋪,為入山處。鋪是古驛站。入山的路,也是三道並行:古道順河,國道盤山,高速(張石高速)穿山。這條路,我們來回走了三趟。高速還沒正式通車,到處是大橋墩子。從張家鋪往北走,約25里,是伊家鋪。伊家鋪在國道下邊,是個只有十來戶人家的小村,也是古驛站。村中的房子都是百年老屋。前面不遠就是縣界。從伊家鋪往北走約8里,是黑石嶺。山上有個村子,叫黑石嶺堡,村子是建在一個古障塞的遺址上,周圍的山上有一段段殘牆,全是用石塊壘砌。這個地方就是著名的飛狐關(也叫飛狐峪、飛狐口)。到了飛狐關,就進了蔚縣。從飛狐關往北走約8里,是岔道。前面是個大峽谷,風景奇絕,兩旁的山刀劈斧削,非常險,號稱四十里峪。山路曲曲彎彎,我們一直在夾縫裏走,直到駛出北口,才豁然開朗。這段路大約有26里。北口外有個大村,叫北口村。村西有個烽火台,是用來報警,說明北邊有情況。駛出北口村,前面約24里,就是蔚縣縣城。我說的距離是從衛星地圖上估算的直線距離。當地說法,飛狐關是個中點,南到淶源,北到蔚縣,各70多里。

▲鳥獸龍紋壺,年山西渾源李峪村出土

2、蒲陰陘是淶源到保定的通道。嚴耕望的書講得很清楚,淶源是個交通樞紐,五道並出:淶源到蔚縣是北道,經飛狐關;淶源到靈丘是西道,經天門關(也叫石門關,或隘口關);淶源到易縣是東道,經子莊關;淶源到保定是東南道,經五阮關(和五回嶺);淶源到定州是西南道,經倒馬關(和倒馬嶺)。⑦這五條道,我們走了四條。北道,去了飛狐關。東道,來時經過紫荊關,明清時代很有名。紫荊關的前身是子莊關。西道,去了覺山寺(覺山普照寺)。天門關和御射台在縣城東南,離覺山寺不遠,御射台上立的北魏《皇帝南巡之頌碑》就藏在寺裏。東南道,沿途到處在開礦,環境很糟糕。我們從楊家莊到蘭家莊,一路打聽五回嶺,老鄉只知五虎嶺,不知五回嶺。⑧原來,五虎嶺是五回嶺的俗稱。我們走到五回嶺跟前,原道返回,沒有翻山,五阮關就在山背後,屬於易縣。西南道,倒馬關在唐縣,我們也沒去。這五條道,蒲陰陘是哪條道?答案很清楚,當然是去蒲陰城的道,而絕不是紫荊關到淶源的道,很多人都把飛狐東道當蒲陰陘,這是被清顧祖禹誤導,一定要糾正。⑨蒲陰城,古代也叫曲逆。這座古城在什麼地方?在順平東南,今保定南站附近。它是五道中的東南道。五道所通,都是邊塞。保定、定州、正定是支撐這些邊塞的大後方。上述二陘是通古中山之地的要道,命名都是根據陘道的外口。今張石高速,北段(張家口到淶源)還大體沿古道走,南段(淶源到石家莊)則舍五阮關-蒲陰道和倒馬關-定州道,直奔石家莊。

3、軍都陘是以山名,類似太行陘的命名。它是指居庸關到南口這一段。這條道,西通懷來、宣化、大同,東通古北口、喜峰口和盧龍、臨榆。臨榆關即山海關。居庸關是長城線上的一大樞紐。它和南口,都在軍都山的南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軍都山的玉泉廟發掘過所謂山戎墓地。這種墓,是代地的墓葬。墓口擺馬頭,墓中隨葬青銅短劍,顯然是騎馬民族的墓地。居庸關有個雲台。雲台是元代建築,門洞內有東南西北四天王和六體陀羅尼經。六體,是梵、藏、漢、西夏、回鶻和八斯巴文。這是清文五體的前身。避暑山莊的麗正門就是用五體書寫。二者可有一比。路從門洞穿過,石頭路面,刻着很深的車轍。八達嶺,就是從這裏四通八達。南口是軍都陘的外口。出南口,經昌平、沙河、清河,是去北京的路。京包線就是走這條路。

這一帶,蔚縣有壺流河(古祁夷水),易縣、淶源有拒馬河(古巨馬水),靈丘、易縣有唐河(古滱水),都是古道所經。

北三陘,主要和長城有關,和長城沿線的邊塞有關。⑩飛狐、蒲陰二陘還位於太行山的北段即廣義的恒山上,軍都陘已經轉向燕山山脈。這三陘,位置相對居中,往西是山西的一溜兒邊關(如雁門關),往東是河北的一溜兒邊關,最東邊是山海關,大S往上走到頭,這是另一個終點。去年我跑過山海關,調查秦始皇在渤海沿岸的遺跡。

六、得意忘形

講完山水,回到開頭的問題,說說我對太行之美的體會。

前面,我們提到畫分南北宗。我心裏有個問題。有誰能不能研究一下畫家的籍貫,畫家的遊歷,看看他們熟悉的山水和他們的繪畫風格有什麼關係,我們甚至可以向搞環境地理研究地形地貌的學者請教,分析一下畫面上的山水,從地質、水文的角度看,有啥名堂。但這是科學的角度,不是藝術的角度。

我提到荊浩,提到他的《匡廬圖》。荊浩隱居的洪谷山到底在哪裏?我沒有研究。有人一定要把它落實,於是有很多爭論。

荊浩是哪裏人,有人說是濟源人,有人說是沁水人(沁水挨着濟源),有人說他愛生哪兒生哪兒,關鍵是隱居在什麼地方。濟源和沁水搶名人,都派人考察過,說是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林州也不示弱。林州在安陽西,隔山就是山西。據說中國美院有個實習基地,很多畫家都到那裏寫生。這次我們去了,風景確實美。任超說,他們拍照片,已經找到了真正的洪谷山,就是荊浩寫生的原型。

上述三家爭名人,都說荊浩畫的是他們那兒的太行山。其實,中國的山水畫,它既然是藝術,就不會簡單是寫生。除了師造化,也師古人,也師流派和風尚,甚至什麼也不師。創造就是“一定基礎上的胡來”。他把造化、古人、流派、風尚統統扔一邊兒,自我作古,自己畫自己夢中的山水。

▲唐山水壁畫,陝西長安唐韓休墓

中國的山水畫,有工匠畫,有文人畫。藝術史界有很多文章,長期討論文人畫,文人畫到底是什麼,不能全聽文人講。文人畫有很多文人編造的神話。

中國的山水畫,本來是殿堂、寺廟和墓葬的裝飾性壁畫。鄭岩先生寫過一篇文章,專門討論墓葬壁畫上的山水,很有意思。?最近去西安,在陝西考古研究院,從電腦上看他們發掘的漢墓壁畫,張建林說,他們有更早的山水畫。

文人傲視工匠,書畫同源說是個神話。畫畫,本來是工匠的長項,文人比不了。文人不會鑄銅器、琢玉器、雕石器、燒瓷器、蓋房子、畫壁畫,本來,就連刻圖章都不大靈光。宋以來,文人用青田石刻印,才有所謂篆刻。但他說,他寫字你總不行,畫都是字,都是從書法出,這是神話。詩、書、畫、印四項,文人的真正長項是詩。寫字還不是關鍵,關鍵是文人會作詩,會以詩入畫。

中國的文人畫,詩畫組合是一大特色。萊辛《拉奧孔》講雕塑和詩歌的關係,文人畫的核心是詩畫關係。

詩是靠言,畫是靠形,你無法說,哪個更重要。圖書圖書,人類一直是兩樣都用。我國文字,也是形音義並行。現在是讀圖時代,視覺圖像甚至壓倒文字。有些意境,適合用畫表現,詩比不了;有些意境,適合用詩表現,畫也比不了。有些很好的文學作品,拍成電影就砸了。

山水畫有別於人物畫,很多畫,如入無人之境,人很小,也很少,但背後總有人。畫的前面有畫家的眼睛,電影的前面有攝像機。

意境是人的意境。寫意的意是詩意,但畫家不是用字寫詩,而是用畫寫詩。

詩意是一種意境,有點說不清道不明,但遺形取神,得意忘形,不是不能理解。

古人說,得意忘形,原來並無貶義,得意是一種境界。“(阮籍)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晉書?阮籍傳》),是說忘掉自己的存在。

還有“得意忘象”和“得意忘言”,也都是強調忘,有時要忘掉形象,有時要忘掉語言。

畫家忘掉形象還有畫嗎?詩人忘掉語言還有詩嗎?

我說有。畫也好,詩也好,都是載體,關鍵在“得意”,關鍵在得其神韻。

什麼叫“忘”,舉兩個例子。

一是九方皋相馬,不辨牝牡驪黃:

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者,乃有貴乎馬者也。”(《列子?說符》。又《呂氏春秋?觀表》、《淮南子?道應》)。

這樣的人有點像貓,靈敏極靈敏,沒事就睡覺,不上心的一切,該遮罩掉的,全都遮罩掉,一邊睡,還一邊支棱着耳朵,隨時可以撲騰。不懂相馬的人會說,他連公的母的、黃的黑的都分不清,這不是學術界窮追猛打的硬傷嗎?我說,是又怎麼啦。千里馬是千里馬,跟公的母的、黃的黑的有什麼關係?沒關係。

二是元鮮於必仁(鮮於樞之子)的《折桂令?畫》:

輞川圖十幅生綃,老檜森森,古樹蕭蕭。雲抹林眉,煙藏水口,雨斷山腰。韋偃去丹青自少,郭熙亡紫翠誰描?手掛掌坳,得意忘形,眼興迢遙。

這首元曲是講山水畫,丹青紫翠,沒有不行,但最高境界,還是“得意忘形”。

夢和現實,差別很大。日有所見,日有所想,不一定就是夜有所夢。

毛澤東有一首詩,“九嶷山上白雲飛,帝子乘風下翠微”(《答友人》),就是寫它的家鄉夢。其實,他沒去過九嶷山。九嶷山我去過,在湖南的最南頭,是廣西那種山,如果照原樣畫,可能不怎麼美。

我遊了太行山,從頭走到尾,什麼畫也沒畫,什麼詩也沒寫,但沿途所見,很有詩情畫意,自己覺得滿意,這就夠了。

年5月13日寫於北京藍旗營寓所

年5月15日在中央美術學院演講

(原載《華夏地理》年1月號,40–64頁)

③當年,八路軍從陝西進山西,從山西進河北,在太行、太嶽和五台都建立過根據地;中共中央也是從陝西進山西,從山西進河北,從河北進北京。太行山是必經之地。

④李零《滹沱考》,收入夏麥陵編《黃盛璋先生八秩華誕紀念文集》,北京:中國教育文化出版社,年,–頁;《再說滹沱》,《中華文史論叢》年4期(12月20日),25–33頁。

⑤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河東河北區,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八十三,年,頁。案:倒馬關也叫常山關、鴻上關、鴟塞。

⑥毛澤東從吳堡入山西,從五台山經阜平去西柏坡,是走另一條路去平山。

⑦嚴耕望《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河東河北區,篇肆三:太行飛狐渚陘道,–頁。

⑧五回嶺也叫廣昌嶺(淶源舊名廣昌)。

⑨紫荊關是宋元以來的新名,漢唐時期的舊關叫五阮關(可能在紫荊關的附近)。清顧祖禹以飛狐東道(紫荊關到飛狐關)為蒲陰陘,是誤導讀者。他說:“紫荊關,在保定府易州西八十里,山西廣昌縣東北百里(縣屬蔚州)。路通宣府、大同,山谷崎嶇,易於控扼。自昔為戍守處,即太行蒲陰陘也。《地記》:太行八陘,第七陘為蒲陰。或曰即古之五原關(原,一作阮)。”(《讀史方輿紀要》卷十),其實或說才是正確的。嚴耕望指出:“晉末郭緣生《述征記》稱太行八陘,其第七陘即五回嶺道,蓋即漢五阮關道,前人以為即紫荊關道,非也。”(《唐代交通圖考》第五卷:河東河北區,頁)。

⑩南口、張家口和保定,近現代也是軍事重地。

?鄭岩《“畫框”上的筆尖》,收入范景中等編《考古與藝術史的交匯》,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年,82–頁。

作者:李零,祖籍山西武鄉縣,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古文字學家。研究方向包括:簡帛文獻與學術源流、中國古代文明史、《孫子兵法》、《左傳》、中國方術研究、海外漢學研究等。被稱為從專業領域“開小差”的歷史學者。主要著作有:《喪家狗》《孫子古本研究》《中國方術正考》《兵以詐立》《簡帛古考與學術源流》《何枝可依》《花間一壺酒》《李零自選集》等。

題圖:雲山圖,石濤繪

■回覆“目錄”可獲取往期推送總目錄。回覆E獲取“李零特輯”:《趕緊讀書》《两種懷疑——從孔子之死想起的》《說中國山水(上)》。

?本公眾號所有圖文資訊均為“今天文學”編輯製作,轉載請注明出處。

﹎﹎﹎﹎﹎﹎﹎﹎﹎﹎﹎﹎﹎﹎﹎﹎﹎﹎

▼點擊“閱讀原文”,可讀“給大人的詩”

赞赏

长按







































长沙白癜风专科医院
斑鸠菊注射液是不是治白癜风的药物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