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也许 怀来地名中的军事、战争痕迹 怀来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古代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也是拱卫故都、捍卫边陲的战略要地。远古的阪泉大战、明朝的“土木之变”以及解放战争时期的平津战役都发生在怀来境内。怀来自古就有“北方锁钥”之称。县境内有54公里古长城,战略地位之要可见一斑。 怀来县有个村。仔细看村名,有30个带“营”字村名。营,基本释义有“军队”、“军队单位”。还有23个带“堡”字村名,堡--词典上解释为“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或古代指土筑的小城”。怀来境内“营”、“堡”星罗棋布,这又是对怀来重要战略地位的一个佐证。从带“营”、“堡”的村名来历上分析,都是与屯兵、军屯、扎营、驻军等有关。 直接相关的共28个村,大致占行政村总数的十分之一。 1-7、存瑞的头二营,狼山的三营、四营、八营,小南辛堡的小七营、桑园镇的九营,土木镇十营,都是与屯兵有关。 ----土木事变之后,明景泰元年公元年,朝廷在居庸关外屯兵十营,以保卫京城安全,在怀来设了十个营盘,营盘撤走以后有人在此定居,这些村便叫某“营”。 8、老营洼(土木镇):明正统十四年公元年,明朝英宗皇帝与瓦剌军作战时,由于这里地势低洼,便于隐蔽,便将老营盘安扎在此,后有人在此建村,取名老营洼。 9大营(大黄庄镇):清朝初年期称作风林屯。村子也不是现在的位置,而是在老怀来城西南30华里,洋河岸边。清光绪年间洋河发大水,把旧村冲毁,村民向北一里地又建新村。因为清军在此驻军为营,取名大营。年修官厅水库的时候,全村迁移到现在的地址,仍叫大营。 10、安营堡(存瑞镇):明朝万历二年(公元年)建村,因为村东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杨树,得名高杨堡。后因地理位置重要,官军在此安营扎寨,改称安营堡。 11、北三营(存瑞镇):辽代,辽国军队在此扎营,为第三营盘,得名三营。解放后,为与狼山三营相区别,改称北三营。 12、镇边城(瑞云观乡):原归北京昌平县管辖,解放初划归怀来县。明正德十五年公元年在此处筑城。东西跨山,曾设守御千户所,后又增筑一城于其西2华里处,叫镇边城,清顺治年又设参侍驻守,后改都司,今旧城已废。镇边城,字面理解就是镇守边关的城堡。 13、大山口(瑞云观乡):大山口原来是通稿北京大道上的一个山口,明朝末年,朝廷屯兵在此,城内驻有千总官,当时命名城为大山口,一直沿用至今。 14、横岭(瑞云观乡):明弘治十八年公元年筑城,有南、北两门,东、西跨山,南北为两山之衢,由此得名横岭,旧时设守备,后设把总,此地为来往京城的要道。 15、坊口(瑞云观乡):原名防口,在长城南侧,为交通要道,明代设兵驻守,由此得名防口。年防字讹传为“坊”字,而更名为坊口。 16、张官营(桑园镇):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年),燕王朱棣在此戍边,实行军屯。从山西洪洞县移民到此定居,因驻军头目姓张,取名张官营。 17、李官营(桑园镇):明朝永乐十四年(公元年),燕王朱棣在此戍边,实行军屯。此村取名吴家堡。后因一位军官姓李后来改名李官营。 18、西蒋营(桑园镇):明永乐元年公元年,实行军屯。由山西迁来一部分移居在此定居,因高姓居多,取名高家堡。后因东邻东蒋营,把高家堡改成了西蒋营。 19-20、北袁营和南袁营(桑园镇):原名映字堡。明永乐元年公元年,实行军屯。由山西洪洞县迁来一些移民来此定居,后因军头姓袁,改名袁家营。年分为北袁营和南袁营。 21、刘总坟(狼山乡):明正统十四年,公元年秋,英宗皇帝御驾亲征,在土木与瓦剌军队决战,总兵刘孔印战死葬于此地,建村后称刘总坟。 22、垛口营(东花园镇):相传,此地曾残存着古老城墙的垛口,元代曾在此驻军扎营,清朝建村时称垛口营。 23、达子营(东花园镇):元朝末期,元军队曾在此扎营,故称鞑子营,后改称达子营。年地名标准化处理的时候,改叫大军营,可是这个名子一直没有叫开,所以达子营就这样叫下来了。 24、火烧营(东花园镇):相传,元朝末年,鞑靼人在此驻军扎营,当地老百姓用火烧了军营,后取名火烧营。原村在东花园旧村以北3公里的水库淹没线内,年因修建官厅水库,搬迁到现址,仍叫火烧营。 25、小古城(小南辛堡镇):据传,小古城是沮阳城的东关。刘秀打仗时,此关和沮阳城被毁。后又重建,原沮阳城取名为大古城,东关建成时与大古城城门相对,更名为小古城。 26、大古城(小南辛堡镇):据查,大古城在战国时期公元前年属燕国上谷郡地造阳。秦、两汉、三国、东、西晋时属上谷郡地沮阳。后魏属燕州沮阳。郡、县治所均在大古城旧城。相传,东汉刘秀打仗时将原城损坏,后又在原址重建新城,定名大古城。年修建官厅水库,村址南迁,村名仍用大古城。 27、小山口(小南辛堡镇):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年,官兵在此把守山口,乾隆十五年公元年在此建村,起名为小山口至今。 28、炮儿(土木镇):明朝英宗皇帝与瓦剌军作战时,在此驻扎过炮兵,后人定居,取名炮儿。 赞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