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反映本地历史文化、展现当下城市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形态。其中,依托文创大赛,走进大众视野的本地民宿,成为我市一张张响当当的文化名片。 回归自然的静西谷民宿。 窑洞客栈别具一格。 游客在红砖艺术街巷打卡。马佳琦摄 1回归初心,民宿激发山村活力 在最近揭晓的第三届文创大赛获奖作品中,位于怀来县瑞云观乡坊口村的静西谷民宿荣获了乡村院落设计类的金奖。 坊口村坐落在怀来县东南部深山区,明长城南侧,与北京昌平区、门头沟区交界,有村民户,村域面积亩。这是一座保留着原始面貌的普通村庄,村民朴实,民风淳朴。年底,张慧超和丈夫带领着团队来到这里,怀揣着对乡村的深厚情怀,和一份希望用设计给乡村注入活力的愿景,开启了“静西谷”的打造,也打开了坊口村的一扇窗。 静西谷民宿通过租赁和合作社两种模式,将村民手中闲置的院落利用起来,充分挖掘坊口村独特的风土人情和乡土文化,在保持山区原始风貌和农民生活方式不变的基础上,按照外朴内雅、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设计和改造。不同的院子打造出了不同的风格,真正实现了“一院一品”。如此一来,曾经破旧的房屋摇身成为一处处别具匠心的“艺术院落”,曾经的空心村成为了令人向往的世外桃源。目前,静西谷民宿共有10套院落投入运营,并改建了接待站、讲堂、VIP会议室、茶室、图书馆、咖啡厅等公共设施。 “村里有了民宿后,以前的沙土路变成了柏油路,路宽了也好走了,游客越来越多,小山村的知名度越来越大。”70多岁的刘桂兰老人说起这些年村里的变化滔滔不绝。 静西谷民宿的入驻,不仅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坊口村的村容村貌,还为村民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 58岁的宋秀莲是地地道道的本村人。自静西谷民宿打造后,她就回到村里不再外出打工了。她不仅将自家闲置的4间房出租给了民宿,还被聘为民宿管家,负责民宿的日常清扫和餐饮。“现在守家在地还能拿租金、挣工资,特别知足。一年下来收入有两万多,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日子越过越宽裕了。”宋秀莲喜上眉梢。 此外,静西谷民宿还在村里开设了老年公寓食堂,为村里77岁以上的老人免费提供一日两餐。公益的善举不仅赢得了村民的称赞,还切切实实地带给了村民实惠。 “民宿不仅仅是生意,更是一种情怀,一种生活态度的分享。我们希望通过民宿这种载体,让更多人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精神的回归。同时,也希望通过民宿设计这种方式赋能整个村子的发展。”张慧超说。 2窑洞客栈,乡村发展插上翅膀 如今,提起尚义县十三号村,“窑洞客栈”成为了他的一个代名词。曾经籍籍无名的小山村,通过发展窑洞客栈为主的乡村旅游,现在华丽嬗变成了尚义县的名招牌,河北省的美丽乡村示范村。 在窑洞客栈住宿的市民孟女士对这里的风景和体验赞不绝口。“窑洞客栈让人眼前一亮,没想到这种乡味儿十足的客栈里这么整洁、舒适,服务还周到。而且这儿空气新鲜,环境清新,还有一些配套的旅游项目,我们在休闲观光的同时还感受到了这里独有的文化特色和风土人情,真得不虚此行。” 十三号村位于尚义县城南部省级森林公园大青山脚下,地处坝上高原,全村户籍人口户。年以来,该村坚持“生态立村,旅游兴村”的发展战略,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窑洞,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休闲体验旅游。目前,彩色坝头窑洞客栈按照不同消费群的不同需求,打造了豪华套间、家庭套间、商务套间、标间等形式的客房间,配套设施有采摘园、养殖园、健身运动场、农家院等。 十三号村把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逐步转化为发展乡村旅游的产业优势,让全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也为全村80多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步入采摘园,72岁的郭玉珍老人正忙着为工作人员做午饭。郭玉珍是该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没搞旅游时,一家人靠种地为生,一年下来勉强糊口。5年前,村里开始修建窑洞客栈,她将家中5间小房流转出来,搬进了村里给他们盖的新砖房免费居住,她还在采摘园里谋了做饭的工作。现在的日子让郭玉珍乐得合不拢嘴,“没想到这岁数了还能在家门口挣钱,窑洞客栈年年还给分红,一年下来能挣两万多。村里搞起了旅游,大伙儿都跟着沾了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说起今后的发展,该村支部书记姜万河信心满满:“村里通过发展乡村旅游,面貌大变样,乡亲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升,连周边村里的村民都来这里打工挣钱。今后,我们仍会紧紧围绕旅游发展产业,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探索新模式,完善服务细节,打造更全面的体验观光旅游。” 3深挖优势,打造红砖艺术小镇 下花园区定方水乡武家庄村位于下花园东北部,村庄面积亩,户籍人口户。步入武家庄村,不禁让人发出惊叹。农家院落的门楼、墙体以及沿街的巷道都进行了艺术化的改造,原本在北方村镇再熟悉不过的红砖,经过艺术家的处理,妙笔生花,独具匠心。 “武家庄村盛产红砖由来已久,现在村里有4家砖厂,红色粘土砖特别充足,所以我们决定就利用这些红砖,对村里进行艺术化改造。”该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张宝成指着村里西沟、中心街、东乡道等道路和民居外墙介绍,“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空间艺术委员会主任罗丽是我们特邀的专家,她认为民宿不光是住,更要让居住人从里到外感到幸福,所以整个村在设计时兼顾着实用和艺术,空间被放大成了一个艺术品。” 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该村创新“合众乡筹”模式,利用当地特色红砖为建筑材料,充分利用本地红砖文化,对全村闲置房屋进行了艺术化改造,形成了风格各异、充满律动的红砖艺术街巷,并积极带动村民参与管理民宿经营,盘活农村资源。目前,与村里签约打造民宿的有48户,已对28户院落进行了改造,投入运营的有14户。今年,在村东又建起了占地60多亩的农业观光采摘大棚,进一步完善了村里的旅游项目。 随着美丽乡村的打造,村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在逐步提升。村民要全江感叹:“没想小小的砖给村里带来了这么大变化。以前村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全村硬化、亮化都上去了,管道、管线都入地了,污水管道也和城区对接了,垃圾还有专人定时定点清运,家家户户的旱厕都改成了水冲厕所,现在整个村干净、整洁,咱老百姓的生活质量确实是高了。而且外面的游客越来越多,咱村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