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7/11/10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佚名 点击: 61 次

请输入标题bcdef

拗救与诗韵

请输入标题abcdefg

上次我们讲了“竹竿律”,简言之就是在“丨丨——丨丨——”的序列中,截出1-5位的“丨丨——丨”放在第一联的出句,截2-6位的“丨——丨丨”放在第二联的出句,截3-7位的“——丨丨—”放在第一联的对句,截4-8位的“—丨丨——”放在第二联的对句。这样就形成了五言格律诗的基本体式。可以看到,竹竿律两平间两仄的分布,必然保证了位于二、四的偶数位的平仄相反,确保了关键位置的平仄,即俗语所谓“二四六分明”。那么,上节提到的“一三五不论”果然可以不论吗?

关于格律诗的平仄,除了相对与相粘法则外,一般还有一条忌讳,叫做犯“孤平”。什么是“孤平”呢?学者们一般会举“平平仄仄平”的例子。在这句中,首字的“平”如果换上了“仄”那么就是犯“孤平”。至于为什么“仄平仄仄平”是“孤平”则有两种解释:其一以王力先生为代表,他认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诗词格律》)就是“孤平”。在一句诗中,如果除了韵脚外(因为韵脚必然是平),只有一个平声字,比如“仄平仄仄平”去掉韵脚后就剩下“仄平仄仄”,其中只有第二个字是“平”,所以是犯“孤平”。

另一种对“孤平”的解释以启功先生为代表,他认为“平平仄仄平”的首字不能换成仄声字的原因在于“它如换用仄声,则下边一字便成为两仄所夹的‘孤平’,声调便不好听。”(《诗文声律论稿》)换言之,这种“孤平”概念是说只要是两仄夹一平,形成“仄平仄”的连续,就成为犯“孤平”,那么“仄平仄仄平”的前三字显然就犯了“孤平”。

《诗词格律》

王力

《诗文声律论稿》

启功

看起来两种说法都解释了“仄平仄仄平”的问题,二者并不冲突,但如果我们分别拿王力和启功两位先生的理论去“套”一下唐诗的格律,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了。王力先生的“孤平”定义无法回答“仄仄仄平平”这种常见句式的问题,比如杜甫《月夜》有“未解忆长安”,李白《渡荆门送别》有“万里送行舟”,这两句诗除了韵脚的“安”和“舟”字,均只有一个平声。因而说一句诗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就是犯“孤平”,看起来是不甚科学的。而启功先生的“孤平”似乎也有麻烦,比如“仄平仄仄平平仄”的前三个字也是“仄平仄”,诗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所以启先生在其对“孤平”的解释中又加了一条补丁:“七言句本身的首字可以更换”。

所以,虽然我们今天说犯“孤平”是格律诗的忌讳,但是要形成一个对“孤平”的准确定义,却也没那么容易,只能形成一个相对模糊的不确切的概念。大致上可以说,除了首字外,出现两仄夹一平,那就算“孤平”了,而正因为有“孤平”现象的存在,所以“一三五”也就不能不论。实际上,五言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和“平仄仄平平”三种句式的首字可以不论,七言则是在此三种句式之外,还可以加上各句前面添上两个字后的首字可以不论。所以你就明白了为什么藏头诗喜欢用七言,因为惟有七言的首字不论平仄,才能确保藏得了头。(轻松一下,点击“阅读原文”,体验一下IBM公司制作的藏头诗生成器吧!)

出现了“孤平”怎么办呢?没关系,清代开始提出了一种“拗救”理论,认为写诗前面下字“拗”了,可以在后面“救”回来。比如“平平仄仄平”如果首字变成了“仄”,就犯“孤平”了,这时可以在第三字把仄字换下,补上一个平声,即形成“仄平平仄平”,因为是在一句之内拗救,所以这种拗救叫做本句自救。比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中“月光明素盘”一句,月是仄声,拗了,于是第三字本该用仄声的位置换上一个平声的“明”字救回来。而对应的七言句,如果“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用了仄声,就在第五字补上一个平声,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比如苏轼的《新城道中》“溪柳自摇沙水清”中第三字“自”用了仄声,拗了,所以第五字换上“沙”的平声救回来。

除了本句自救以外,也可以在第二句来救,称为对句相救,比如出句“仄仄平平仄”中的三四字若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来补偿。形成“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的救法,对应的七言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比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不”字用了仄声“拗”,对句的“吹”字就用平声“救”。又比如杜甫《蜀相》的“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自”字用了仄声“拗”,对句的“空”就用平声“救”。

有时候,本句自救还和对句相救一并使用,比如许浑的《咸阳城东楼》有“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出句的“日”字拗了,对句的“欲”字也拗了,而“风”字既是救本句的“欲”字,同时也是救出句的“日”字。又如李白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有“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出句的“五”字拗了,对句的“寂”字也拗了,而“无”字既救本句的“寂”,同时又是救出句的“五”。

然而,正像有人质疑“孤平”一样,也有人对“拗救”的说法提出质疑,认为唐人作诗,根本就没有“拗救”的概念。在一篇名为《汉语诗歌“拗救”说辨伪》(发表于《文史哲》年第5期)的论文中,作者龚祖培基于对历代诗学文献的梳理,指出“拗救”的理论是直到清代王士祯《姜斋诗话》和赵执信《声调谱》开始批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后才形成的,宋元时期的诗学文献里只有“拗”没有“救”,而且“拗”是针对诗歌语言风格而言的。因而“拗救”说是王士祯、赵执信的一种“英雄欺人”。这篇论文从逻辑论述上较为扎实有力,很有说服力!实际上,自本世纪以来,驳斥、解构王士祯、赵执信说法的学者不乏其人,大家也纷纷举出了数十首诗作为反例。然而,正如尚永亮教授所说,无论是支持拗救说的几十首诗例还是反对拗救说的几十首诗例,对于《全唐诗》四五万首的总量来说都是远远不足的,若要细致解释唐诗的“拗救”问题,依然有待于对《全唐诗》中整体格律诗的格律的详细分析。惟其如此,我们才有可能知道“拗救”究竟只是自然形成的语言风格中的一种,还是一种有意为之的诗学策略。

赵执信

ZHAOZHIXIN

王士祯

WANGSHIZHEN

平仄之外,我们说一下诗韵。用于写诗的韵书大约兴盛于南北朝时期,周颙作《四声切韵》、沈约作《四声谱》,可惜的是这些韵书均没有流传下来。至隋代陆法言编订了《切韵》,成为“千古韵书之祖”。《切韵》以平、上、去、入来划分韵律,共有个韵部,规模相当庞大。唐人孙愐又编订《唐韵》,进一步把平声分为上平和下平,这样一共形成五大韵类。宋代陈彭年、邱雍以同一体例编订了《广韵》以及《韵略》,韵部达到部。

到了南宋末期,平水人刘渊修订《韵略》,把韵部整合为部,大大简化了用韵规则,此韵又称《平水韵》。再往后的《韵府群玉》又合并了上声的“迥”与“等”部,变为部,此后遂固定为部,清人编《佩文韵府》、《佩文诗韵》同样延续部的分类,其中平声30部、上声29部、去声30部、入声17部。每个韵部用一个代表字来命名,比如上平15韵: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下平15韵: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启功先生称此一系列韵书为“正统派”。

元刻本《韵府群玉》

宋刻本《广韵》

关于韵书中的这些名目,你可能在《红楼梦》中听过,黛玉教香菱学诗,让她写一首咏月诗,并要求押十四寒的韵。结果香菱写诗着了魔,一直苦思冥想,“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香菱下意识地识别了“闲”的韵部,正好与十四寒是邻韵,所以说探春“错了韵”。这是《红楼梦》中的一则幽默的小插曲,当然也让我们看到写诗的一条规律,那就是邻韵不通押。

在韵书的韵部中,相邻的韵部可能读音相近,比如一东和二冬,但是两部之间却不可以通押。这是今人写诗的难处,因为汉语语音的变化,今天像一东、二冬中很多字的音韵,我们已经无法区分了,唯一的办法就是核对韵书。当然,邻韵通押在一种情况下是可行的,那就是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句的韵脚相对灵活一点,可以押邻韵,其他本就入韵的韵脚则不得押邻韵。比如晏殊的这首名作:“油壁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索禁烟中。鱼书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寓意》)其中“东”、“风”、“中”、“同”押的都是“一东”韵,而首句的“逢”则是“二冬”韵。当然,至于填词的词韵,则多有邻韵通押现象,比如一东和二冬就合并,十三元的一部分也和十四寒、十五删、一先合并,但是填词可以邻韵通押,作诗却不可以。

因为有古今音韵不统一的问题,所以也一直有人不断地编“当代”韵书,比如元代周德清编《中原音韵》,就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来确定四声,这里已经没有了入声韵部,当然韵部数量也比前面的部少得多。明初,士大夫有感于元代音韵的“混乱”,遂有志编订一部新韵,名为《洪武正韵》,开始时是希望人们写诗都依《洪武正韵》,但是在文学发展的实际环境中,诗人们还是喜欢平水韵,因而在写诗上说,《洪武正韵》的流传度不是很广。而经过历代的简化操作,最终形成了“十三辙”的韵部,即:中东、人辰、江阳、言前、怀来、发花、由求、姑苏、灰堆、一七、遥条、乜斜、梭波,当然,这类韵书实际上多用于作曲之需,更接近民间。今天,当代人也编了《中华新韵》,所以有人写诗如果不想遵守古韵的规范,有时就自己注明自己押《中华新韵》。

明刻本《洪武正韵》

此外,韵书中的韵部并不是平均分配的,一韵中字数较多的称为“宽韵”,如一东、四支、七虞、十一真、一先、七阳、八庚、十一尤(特别提一下十一尤,这个韵部与今天的语音最为接近,不会出现错押邻韵的情况)。字数较少的就称为“窄韵”,如五微、十二文、十五删、九青、十蒸、十三覃、十四盐。至于特别少的,就成为“险韵”,比如三江、九佳、三肴、十五咸。因为可选的字数少,所以押窄韵甚至押险韵,也就往往成为古人炫才的手段,李清照就有“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念奴娇·春情》)的感慨。

押韵不仅仅是一种规范问题,本身也是一个文学审美问题,因为韵脚里包含着内在的声情效果,比如周济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提到:“东真韵宽平,支先韵细腻,鱼歌韵缠绵,萧尤韵感慨,各具声响,莫草草乱用。”可见押什么韵对于表达怎样的情感是有关系的,典型的例子比如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这首词押了入声字的韵:物、壁、雪、杰、灭、发、月。我们说了,入声字是一种短促的急降调,因而一首词押入声字的话,就会带来一种加速的感觉,进而对于这首词来说,也就加强了其中的激烈之感。而比如一东韵,就能给人一种冲融、悠远的闲情感,以下自卖自夸一首:

寒雨棲迟春料峭,由来草色倩东风。

未期窈窕流黄下,却揽清新入眼中。

陌上游人归缓缓,指间遗响却匆匆。

晓来红湿行吟处,花落花开几度同。

平仄和韵脚可以说是诗词格律的基础,而在此基础之上,古典诗词的格律还有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对仗。那么,对仗有哪些基本类型,对仗可以带来何种声情效果?容我们下次再讨论。

-全文完-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介绍

诸雨辰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级博士研究生。曾在《求索》《红楼梦学刊》《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整理有《梦溪笔谈译注》。

▲向上滑动

京师文会

jingshiwenhui

顾问

郭英德

主编

李小龙诸雨辰

图文编辑

颜婧于洪涛蓝莫雅

长按右方







































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好


------分隔线----------------------------
热点内容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发布优势
  • 广告合作
  • 版权申明
  • 服务条款
  • Copyright (c) @2012 - 2020



    提醒您:本站信息仅供参考 不能做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 本站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 请速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