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主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52392.html 据中国地震局测定00年11月14日00时4分在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发生.9级地震,震源深度为0千米。 山西历史上的大地震 从远古至今,有史料记载的山西境内及边界附近发生过5级以上的较强烈地震一百二十余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1次,7—7.9级5次,6—6.9级14次,5—5.9级百余次。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山西省境内发生过的较强地震记载为年,忻州地区5.1级地震,大同—阳高地区5.8级地震,年,大同—阳高地区5.6级地震,00年,太原地区4.7级地震,年,临汾洪洞地区4.9级地震。 从史料看,临汾盆地地震活动强度最大,年洪洞赵城和年两次7—8级大地震均发生于该盆地。4次7—7.9级地震均发生于忻定—灵丘盆地。绵延不断的小震群多发生于太原盆地,其余分布于昔阳、和顺、灵丘、代县、天镇、运城等处。 山西境内地震带概况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东有太行山屹立,西、南有黄河逶迤东流,中间大同、忻定、灵丘、太原、临汾、运城等一系列断陷盆地呈雁列形分置南北;桑干河、滹沱河、汾河流贯其间。这里自古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中国华夏古老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的山西断陷带,也是强烈地震活动的区域。 山西境内的断陷带总体呈北北东走向的S形,属鄂尔多斯断块东缘与南缘断裂带,夹峙于鄂尔多斯断块东部吕梁山隆起与太行山断块隆起之间,面积约平方公里。断陷带由两部分组成:山西断陷带南起侯马、北到河北怀来一带,有怀来、蔚县、大同、灵丘、忻定、太原、临汾等断陷盆地,绝大部分在山西境内;运城盆地,平陆、芮城所在的灵宝盆地,是渭河断陷带的东北部和东部。 据统计,近年中山西省内10余次大于或等于4.7级的地震中,约66%发生在断陷带,占全省面积77.3%的隆起区仅发生中级地震40余次。 山西历史上7级以上的大地震 1.北魏延昌元年原平——代县地震北魏延昌元年四月二十(51年5月1日),原平——代县间发生7.5级地震。这是山西省境内历史记载的首次7级以上强烈地震。《魏书·灵征志》称“京师及并、朔、相、冀、定、瀛六州地震杀人,伤70人”。 .宋景祐四年定襄——忻州地震 宋景祐四年十二月初二(年1月9日),定襄——忻州一带发生7.5级地震。人死亡,人受伤。太原西南晋祠附近悬瓮山上的悬瓮寺遭到毁坏而废弃。 3.元大德七年洪洞赵城地震 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年9月17日)洪洞赵城一带发生8级地震。这是中国根据历史文献确定的第一个8级大地震。此次地震给平阳路、太原路造成惨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关于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吉县《大帝庙碑》所记“河东地震,压伤者二十余万人,屋之存者什之三、四”。万历《临汾县志》记“于时死者二十余万人,祸甚惨毒”。《元史·地理志》记载,当时太原路辖二十余府州县,包括今太原市、晋中、忻州和吕梁地区的大部,人口为人,平阳路辖五十余府州县,包括今临汾、运城、晋东南地区的大部和晋中地区部分,人口为人。两路合计共有人口人,这次地震的死亡人数约占人口总数的50%,极震区各县高达70%。孝义县贾家庄元墓砖壁上的题记称“倒尽房屋,土平,人民均死无人埋葬”。由于灾情惨重,元成宗铁穆耳发钞九万六千五百锭,遣使赈济,伊免差税,开放山场河泊,听民采捕,以渡灾年。当时的元朝皇帝在震后把“太原”改名为“襄宁”,把“平阳”(今日的临汾)改名为“晋宁”。 4.明天启六年灵丘地震 明天启六年六月初五(年6月8日),灵丘发生7级强烈地震。震中区位于灵丘。据康熙《灵丘县志》卷二记载,地震时,灵丘“全城尽塌,官民庐舍无一存者,压死多人,枯井中涌水皆黑”。 5.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崞县(原平)地震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十月初五(年11月日),崞县发生7级强烈地震。时任山西巡抚的穆尔赛奏报,太原府所属15州县,以代州、崞县、繁峙灾害最重。崞县庐舍房屋被毁坏6万余间。 6.清朝康熙三十四年临汾地震 清朝康熙三十四年四月初六(年5月18日),临汾发生8级强烈地震。震害极为惨重。清代档案和地方志中记载,当时受灾的有临汾、襄陵、洪洞、曲沃等8州县,灾害较重的有14州县,死伤五万二千六百余名(实际死伤人数还要更多)。有人在其诗序中说,临汾、襄陵“城郭房舍存无二三,居人死伤十有七八。更可惨者,斯时之烈火烧天,黑水涌地”。 年山西大地震 年(元成宗大德七年),全国普遍发生地震,南至云南,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东起辽东半岛,西至陕西、甘肃,地震灾害连续不断。而震级最强烈、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是山时的记载称这次地震为特大奇灾。 94年前,即公元年(金卫绍王大安元年),平阳府(治今山西临汾市)境曾发生强烈地震。是年十一月十四日,平阳府城西北有沉闷的轰裂声,出现震前迹象。次日夜半,全境大地震发生,震中浮山县(今山西浮山)“城廨民居圮者十七八,死者凡二三千人”。余震一直延续到次年二月,波及河北、山东。平阳府全境震灾情况虽然没有详细统计资料留下来,但留下了金朝政府的赈灾记录,即“人户三人死者免租税一年,二人及伤者免一年,贫民死者给葬钱五千,伤者三千”。这个记录,说明震灾的严重。 这场大地震带来的人民惨死的景象还没有被人们完全忘记的时候,又一场大地震给造成了新的灾害,这就是年山西全境的强烈地震。 公元年(元世祖至正二十八年)八月初一,平阳府地震,“坏民庐舍万有八百二十六区,压死者百五十人”。也许因为这次地震没有造成严重的人畜伤亡,所以,《元史·五行志》中,就只载房舍倒坍的数量,将压死者的人数略去了。 公元年八月初六深夜,太原路(治今太原市)、平阳路同时发生地震:“村堡移徙,地裂成渠,人民压死不可胜计。”《元史·五行志》对这次震灾的记载略详于此:“(大德)七年八月辛卯夕,地震,太原、平阳尤甚。坏官民庐舍十万计。平阳赵城县范宣义郇堡徙十余里。太原徐沟、祁县及汾州平遥、介休、西河、孝义等县地裂成渠,泉涌黑沙。汾州北城陷,长一里,东城陷七十余步。”《志》中所述县份除徐沟为今清徐县徐沟镇、西河当今离石市外,其余均当今县,而汾州治在今汾阳市。这里也仅是按照当时地方官的报告,摘录其中部分而记录的,震灾的全面情况还没有得到确切的反映。太原、平阳两路所属各县震灾的具体情况,赖有当时的一些碑石文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今按元时政区划分,将有关记载排列如下: 太原路: 平晋县(治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元朝《奉圣寺碑》关于重建奉圣寺的情况,有“大德癸卯,坤道失宁,上下两刹多致圮坏”。奉圣寺,即今座落在太原市著名名胜区晋祠西南的一座寺宇,它是唐初为唐朝开国功臣尉迟敬德建的,后来转化为佛教寺院。“大德癸卯,坤道失宁”,即指年地震。因为碑文只谈寺院的重建,故只说“上下两刹多致圮坏”,不及周围情况。 文水县:年(大德十一年)十一月文水县《重建文庙记》的碑文有:“大德癸卯……秋八月上旬,□□□□□□邑民室□□,庙宇撼摇摧圮,扫地一空,俱为瓦砾,而民多伤其命。……九月,朝廷颁降钱米赈济,邑民稍苏。”文中缺字当是说全县百姓遭受震灾的情形的。由此可见,文水一县的灾情也是怵目惊心的。 平阳路: 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济县蒲州镇):据元朝书法家赵孟(兆页)书写的《中条孙氏先茔碑铭》所述,这里的震灾是“室屋十颓八九”,即大部分民屋崩坍了。而孙氏墓地石碑全部破碎在草莱之中。 吉州(今山西吉县):据年(元武宗至大四年)吉州乡宁县(今山西乡宁)的《大帝庙碑》所述,这次地震,“吉(州)乡(宁)为轻,屋之存者十三四,人方露处,风雨不庇,扶倾起顿,岁无虚日”。所谓受灾轻者,房舍也已坍毁大半;由“风雨不庇”可推测,大震很可能伴有强风暴雨。 翼城县(今山西翼城):据年(元仁宗皇庆元年)翼城县冰清里《复建岱岳行祠记》的碑文所述,这场地震,使这里原有的岱岳庙“悉荡而为平土,折桷圮栋,其故基莽为瓦砾之墟”。据碑文所述,冰清里位于翼城县城北仅三里,既然这里的庙宇被夷为平地,那就可以想见县城及周围村庄的情形了。 赵城县(今山西洪洞赵城镇):据9年(元仁宗延祜六年)赵城县《重修明应王殿之碑》记述:“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日夜,地震,河东本县尤重,靡有孑遗。”明应王殿即今洪洞县广胜寺下寺的一座殿宇,广胜寺周围,有源于霍山泉水的数条灌溉渠道,据碑文所述,由于地震,这些渠道全部断陷。 太原、平阳两路各县震灾情况,散见于碑石文字、方志记载中的还很多,从这些记载来看,今天的晋中、晋南、晋东南以及太原以北绝大部分县受灾,灾情最轻的地区,房屋也大半倾坍。两路死亡人数达到0万左右。官方统计资料中,有道教官观被摧圮者余处,道士被压死者余人。从元朝政府对两地震灾的赈济情况来看,灾情的严重也是空前的。地震发生的当月,元朝政府就拨钞余锭,派出使臣,分道赈济。同时下令免除两路当年力役和赋税,原由政府控制和管理的山林木场、全部开放,允许百姓采木,重建家园;河流湖泊亦同时开禁,允许百姓捕获水产,以渡饥荒。这就说明,震灾造成的不仅是房倒屋坍、人畜伤亡,而且,大部分耕地、禾稼也都受到毁坏。 由于八月赈灾并不能解决全部受灾地区的困难,所以,次年正月,元朝政府再次下令,免除太原、平阳两路三年内的力役和赋税;五月,又派使臣赈济被毁坏的宫观道士。九月、十一月,又分别赈济两路境内的士兵家属和外籍驻两路境内的死亡士兵家属。从这些赈灾情况看,在地震中死亡的包括各个阶层、职业的人民。 八月初六日大地震发生后,太原、平阳两路一直余震不息,持续到年(大德九年),一些地区在大震后修复的房舍又被余震摧圮,人民生命财产继续遭受损失。但政府赈灾力量有限,挽救不了不断袭来的震灾损失,只好寄托于苍天的保佑,把太原路改名为冀宁路、平阳路改名为晋宁路,意思都是希望两地尽快安宁下来。一直到明清,这两个地名还在沿用。 就在太原、平阳两路发生强烈地震后不久,公元年(大德九年)四月,大同路(治今山西大同市)全境又发生强烈地震,震声如雷鸣,“坏庐舍五千八百,压死者一千四百余人。怀仁县(今山西怀仁)地震,二所涌水尽黑,其一广十八步,深十五丈,其一广六十步,深一丈”。两处震陷处还“漂出松柏朽木”。同日,今左云县亦发生地震:“时夜将半,大风忽起,须臾,地震如摇橹状,官民庐舍毁坏无存”。从现存资料来看,大同一路地震震级低于太原、平阳两路,损失亦较两地为轻。 总的来看,年山西全境的大地震呈由南向北的发展趋势,震中可能在今临汾一带。余震延续到6年(延佑二年),并伴随严重的水、早、风、雹等其它自然灾害。 如此严重的灾害,元朝政府自然十分重视,采取了积极的救治措施,派往各地的救灾官员对受灾人民的生命财产也尽力去抢救。当时任大都(今北京市)留守、武卫亲军都指挥使的泽州阳城县(今山西晋城市阳城)人郑制宜被朝廷派回山西赈灾,他耽心路途遥远,不能及时赶到灾区,“昼夜倍道兼行”,每到震灾地区,不顾个人安危,“亲人里巷,抚疮残,给粟帛,存者赖之”。 但政府的各种赈灾措施和救灾官员的努力,对如此大面积的灾区来说,毕竟是有限的。战胜困难,拯救灾荒,主要依靠当地百姓。山西全境百姓在灾难降临以后,相互救助、扶持,尽量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显现了顽强抗灾的精神。平阳大地震发生后,“城郭邑屋摧压,死者不可胜计”,道士张志清在余震尚威胁着人们生命的情况下,行走在瓦砾木石之间,寻找死者,救护伤者,使不少人得以生还。类似情况,全省各地都有。正是这样,才使城郭聚邑得以较快恢复,生产、生活逐渐走入正规。 人文山西系列俯瞰山西,三晋大地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最强“山西大全”来了!以后再也不用担心被问山西有什么了!你晓得表里山河几十几座山来几十几条河? 山西各县市最高峰盘点山西各县市别名别称盘点涨知识,山西个县名歌(值得收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