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中国地图 我们会发现中国东部的大江大河 几乎都是自西向东流淌 唯有一条竟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 包括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在内的 一众大江大河 它是如此特别 也并非天然形成 而是一条长达千米的人工运河 即京杭大运河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景观长图;友情提醒:今京杭大运河仍未全线通航,未经批准切勿私自下水,在已开通游船的部分河段,可乘船来一场惬意的穿越体验,制图 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它横卧于平原 水中没有惊涛骇浪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淮安段繁忙运输,摄影师 贺敬华)▼ 它流淌于田野 两岸没有悬崖峭壁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苏州段宝带桥与现代公路大桥同框,摄影师 丁嘉一)▼ 繁忙时 它千帆竞渡 衰落时 它如同被遗忘的角落 (京杭大运河部分河段曾遍地垃圾;下图为现代化的航运与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同框,摄影师 丁嘉一)▼ 年 它与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 共同组成的“中国大运河” 作为全球开凿时间最早 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知名运河长度对比,“中国大运河”是名副其实的“运河之王”,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大运河对我们的文明而言 究竟意味着什么? 今天的我们回望它的过去 又会看到什么? (一些学者研究发现,大运河运输的漕粮数量,可以作为衡量王朝权力和稳定程度的尺度;下图是唐代至清代王朝兴衰与运河畅通趋势图,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星球研究所看来 它曾见证众多王朝的兴衰 也曾目睹万千众生的命运 01 宏图 公元年 元朝定都北京 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第一次北移至燕山脚下 以便同时控扼草原与中原 (公元年元代疆域图,制图 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于是 一座辉煌的都城拔地而起 (由于当时金中都已被焚毁,元大都在金中都的东北方重新规划建设;下图是俯瞰北京周边地势,摄影师在河北怀来县上空,视野穿过北京、天津城区直达渤海海滨,直线距离超过千米,摄影师 陈肖)▼ 但是此时 长期的战乱、大量人口的南迁 北方的经济优势已然丧失 根本无力供养帝国的庞大都城 而财富日渐崛起的江南远在千里之外 如何才能解决都城的供给? (繁华的江南水乡苏州,摄影师 张晶)▼ 前朝统治者早已给出答案 早在隋炀帝时期 便贯通了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连接南北的隋唐大运河 用于向北方供应粮食、军需 这种水路运输粮草的方式远比陆路高效 被称为“漕运” 如今 元帝国定都北京 从地图上看 如果修建从江南到北京的运河 将不再需要绕行洛阳 完全可以截弯取直,直达大都 难度似乎要比隋唐大运河容易许多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中国大运河”路线及始建时间示意,全程最早始于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制图 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02 难题 大运河的修建者 面对的第一道难题便是 水源 江南水源充沛 华北平原相对干燥少雨 但北京、山东等地却比江南的地势更高 无法从江南借水流向华北 (请横屏观看,京杭大运河沿线地势图,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北京 必须寻找水源向南方流淌 元代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 沿北京西北部山麓修建水渠 汇聚白浮泉等诸多泉水和溪水 (用于镇守白浮泉的昌平都龙王庙,摄影师 君作刃)▼ 为引入足够的水量 甚至有意绕行30千米 最终抵达漕运终点积水潭 这便是“白浮泉引水工程” (请横屏观看,“白浮泉”引水工程示意,当时积水潭覆盖今北京什刹海、后海一带;明时昌平北部被选为皇家陵地,白浮泉至瓮山泊段废弃,制图 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在山东 则需要寻找水源 分别流向南方和北方 人们从中部山地寻找水源 并设置多个湖泊用于储水 人称“水柜” 明代 在熟悉地势的当地人白英建议下 于济宁城北地势较高的南旺 筑戴村坝拦汶河河水 (请横屏观看,南旺水利枢纽工程示意,制图 吴昕恬馒头/星球研究所)▼ 再经小汶河至南旺分水口 七分水向北,三分向南 俗称“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 这便是“南旺水利枢纽工程” (请横屏观看,用于拦水的重要设施“戴村坝”,其主体分为三个坝段,高度各有不同,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在江苏 沿线较多的湖泊可以为运河补水 但在河湖之间需要设置水闸 以防止枯水期湖泊倒吸运河之水 (湖泊往往风急浪大,不利于古代行船,所以往往在湖泊旁另挖河道;下图是江苏骆马湖,图中为湖边运河河道,摄影师 吴亦丹李琼)▼ 解决了水源 大运河的修建者 还要面对第二道难题 地势 京杭大运河北京到天津段 以及山东到江苏段 均存在数十米地势落差 不但会让有限的水源快速流走 快速流动的河水还会给行船带来危险 而且要逆流而上翻越地势高点 对只能依靠人力、畜力的古代 也是相当大的难题 (京杭大运河山东段,摄影师 吴亦丹)▼ 为此 从元代到清代 人们在沿途设置了数十座船闸 不但可以控制水量、节省水源 还可以通过交替启闭,形成梯级船闸 帮助船只向上翻越高点 或向下渡过急流河段 尤其是被称为“运河之脊”的 山东会通河段 因船闸极多而被称为“闸河” (请横屏观看,梯级船闸运行原理示意,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而在地势低平的河段 人们还发明了一种巧妙且成本低廉的方式 消减从高处奔流而来的水势 取代运维复杂的船闸 以河北沧州段为例 有些河段甚至低于海平面 而华北夏季多发暴雨洪水 于是人们在此特意设置数百个弯道 拉长河水的滞留时长 为消减水势创造空间 人称“三弯抵一闸” (航拍河北沧州段的运河弯道,摄影师 吴亦丹)▼ 解决了水源和地势难题 运河的修建者又面临第三大难题 穿河 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与东部五大水系交叉 其中难度最大的便是 频繁改道、泥沙俱下的黄河 (请横屏观看,历史上黄河较大的改道有6次;下图是今山东东营的黄河入海口湿地,摄影师 王生晖)▼ 元代至清代的大部分时间 也并非像现今这样穿越山东入海 而是在江苏夺取淮河河道入海 巨量的泥沙堆出高悬的河床 (黄河“悬河”示意,制图 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由于黄河水面更高 为防止“穿河”时河水倒灌 人们在两河之间设立大坝阻隔 过船之时或靠人、畜拉动“越堰” 或转由陆路搬至前面的船上 (“越堰”原理示意,这种方式过坝可谓船过必损,需用桐油和石灰填补船体损伤处,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此外 为了减轻黄河泥沙淤积 人们还筑起洪泽湖大堤蓄积湖泊 再让湖水流进较窄的河道 这样便可以利用水流冲力带走泥沙 是为“束水冲沙” (“束水冲沙”原理示意,制图 馒头/星球研究所)▼ 蓄积的湖水不断扩大 也造就了中国第四大淡水湖 即0多平方千米的洪泽湖的形成 (不断加高的水位增加了大堤被冲毁的风险;下图是烟波浩渺的洪泽湖,摄影师 李琼)▼ 水源、地势、穿河 便是修建运河的三大难题 但事实上人们克服的难题远不止于此 还包括修建各种堤坝 修建用于分流洪水的“减河”等 有了这一系列的工程 京杭大运河才算真正登上舞台 (请横屏观看,明《河防一览图》局部,图片来源 中国国家博物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