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太监王振 蔚县名人去张家口办事,午间饭桌上一官员提起蔚县历史,谈到太监王振为了炫耀官威而唆使明英宗皇帝在兵败之时取道蔚州,后害皇帝在怀来土木堡被敌所俘。听后实在不是滋味,身为蔚县儿孙,即使前人却有不足之处,是罪该认却非任何事物皆不反驳。遂起身言,王振历史确有其人,但既然一个读书人能下决心入宫做太监,并成为皇帝宠臣,可想其人并非无能之辈。须知伴君如伴虎,多少是非皆是祸起宫墙?别说古人,就是今天,如果您是皇帝,在后有追兵的情况下,你是否还会听任一个内臣的意见非去他的家乡一趟游玩?再观历史记载明英宗并非一个无道昏君,甚至英宗所做的这几件事,被史家赞为“盛德之事,可法后世”。《明史》称英宗在位期间,“无甚稗政(坏政策)”。有人说王振带皇帝回家是为了炫耀自身,但是细观历史记载,王振与英宗根本就没回蔚县,而是取道宣化,又在怀来被俘。可以说是他们的路线是绕着蔚县走的,王振又如何炫耀乡里?有的人说王振是因为快到蔚州怕大军踩坏了自己的庄稼而选择绕路宣化,但是如果换做是咱们,皇帝来咱家做客咱还会心疼那路边的几亩薄田?如果土木堡事件真的是错在王振,那么英宗在多年后重归帝位时,不但不怨恨王振还仍然怀念“王先生”,下令恢复王振生前官职,后又在其家庙——北京东城禄米仓胡同的智化寺为王振重新招魂安葬,供奉遗像,建立旌忠祠。历史记载中对王振之死记载也非常含糊,有说死与乱军之中,有曰被明将樊忠杀死。如今回头再看历史上各朝各代,史书记载皇帝身边内臣多被描述为奸邪之辈,在读书人史官手中,内臣皆为弄臣而已。所以即使在战略或是政治以及国家治理上,领导者的偏差都是内臣所鼓惑。今人如果不细细琢磨而枉加评判,也可能就是对真正历史的误读了。一番解释过后,张家口的朋友恍然,也对自己轻易谈及蔚县人历史而未深究而感惭愧。回来后,特把今天的事情发上来给各位老乡看一下,大家以后遇到人说你们蔚县曾经有过一个大太监什么什么的,可以用我的言论来反驳,毕竟真正的历史是需要研究和挖掘的,并不是几个传说就能作为取笑我们的理由 ↓点击“阅读原文” 支持蔚县农民女作家赞赏 |